歌尔股份与立讯精密:谁能真正摆脱苹果的“甜蜜束缚”?

电子行业这么多年有个现象:每次苹果发布新品,产业链上的中国厂商总是既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订单来了,焦虑的是不知道这订单能持续多久。

2022年歌尔股份遭遇“境外某大客户”砍单,股价大幅下挫,直接损失和资产减值约20-24亿元,给所有果链企业敲响了警钟。

如今三年过去了,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走出了不同的道路。立讯上半年营收1245亿元,增长20.18%,而歌尔营收375.49亿元,下降了7.02%。两家同样从苹果起家的企业,为何如今业绩出现如此明显的分化?

01 业绩对比:增长与下滑的背后

先来看基本盘。立讯精密不仅规模最大,增长也最强劲,净利润增长23.13%到66.44亿元。歌尔虽然营收下滑,但净利润却增长了15.65%到14.17亿元。

歌尔是“减收增利”。说白了,就是虽然总收入少了,但赚的钱反而多了。这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歌尔三大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全线上涨,而立讯和蓝思的消费电子业务毛利率都有微降(分别为-0.39%和-0.11%)。 这说明歌尔在成本控制和产品结构优化上下了功夫。

但问题是,歌尔的智能声学整机业务收入大幅下降34.92%。这就像是你的主要收入来源突然缩水三分之一,即使其他业务再努力,也很难完全弥补这个缺口。

02 苹果依赖度:谁更能“自力更生”?

说到苹果依赖,这其实是果链企业最大的痛点和风险点。我身边有不少投资科技股的朋友都经常问:到底哪家对苹果的依赖更低?

从数据看,立讯精密2024年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为70.74%。这个比例相当高,超过七成的收入来自单一客户。

歌尔股份对苹果的依赖度相对较低,其2024年年报显示,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为31.96%,第二大客户为28.10%,两者已较为接近。

依赖度低的企业反而营收下滑更明显?这说明什么?可能歌尔遭遇了苹果订单调整的影响更大,或者它的非苹果业务还不够强大到弥补缺口。

03 第二增长曲线:各寻出路的不同选择

为了降低对苹果的依赖,两家企业都在拼命寻找新的增长点,但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立讯精密正在加速推进汽车、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2025年上半年,公司汽车业务收入86.58亿元,同比大增82.07%。

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收入110.98亿元,增长48.65%。立讯的汽车业务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爬坡期”,持续构建“第二成长曲线”。

他们还斥资41亿元收购了线束巨头Leoni AG及其子公司,加码汽车业务。这一招挺狠的,直接通过收购获取技术和客户资源。

歌尔则将重点放在了XR终端、AI眼镜和汽车电子等领域。2025年上半年,公司智能硬件业务营收203.41亿元,占总收入比例首次突破50%,达到54.17%。

这意味着歌尔已成功从手机、耳机赛道,切换到VR/XR赛道。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的AI眼镜布局。2025年6月,小米首款AI眼镜在国内发布后迅速出圈,歌尔股份作为全球AR/VR硬件代工龙头,既是Meta智能眼镜的核心代工厂之一,也参与了小米首款AI眼镜的生产。

据综合报道,小米AI眼镜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中,超70%来自中国本土,歌尔股份亦在名单之中。

04 未来布局:AI与汽车赛道的较量

说到未来,两家企业都在AI和汽车电子领域下了重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立讯精密在AI服务器领域也有布局,他们的“铜、光、电、热”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了在头部AI服务器客户中的份额,带动了通信业务近50%的强劲增长。

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都已经看到了端侧AI设备的巨大潜力。

歌尔股份在AI眼镜领域投入很大。2025年上半年,国内智能眼镜市场的全渠道零售量为46.8万台,同比增长148%。另据高盛预测,中国智能眼镜市场2025年预计达到290万副,小米AI眼镜预计占据10%的市场份额。

但是这个市场虽然增长快,但规模还小。2025年上半年总共才46.8万台,就算每台卖3000元,总市场规模也才140亿元左右,跟智能手机每年数千亿的市场相比,还是个小弟弟。

05 资本运作:赴港上市的集体行动

三巨头都在积极筹划香港上市。蓝思科技已于7月9日在港交所上市;立讯精密处于推进阶段,正在筹划H股发行上市;歌尔股份目前已正式开启分拆歌尔微电子至港交所IPO。

这种集体行动背后有什么逻辑呢?我觉得吧,短期看,三巨头规模虽大,可财务负担重、利息支出高,赴港上市能够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

长期看,此举既能助其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模式,还有望实现从规模向技术驱动转变,降低对单一客户和传统业务的依赖。

06 风险与挑战:前方道路并不平坦

全球消费电子行业依然面临挑战。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2025年智能手机与笔电的出货量将持平去年或仅年增1%~2%,可穿戴设备市场可能面临负成长2.8%的收缩。

由于高通胀压力、缺乏创新商品,叠加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智能手机、笔电、可穿戴式设备、电视等终端产品普遍陷入成长困境。

预期2026年整体电子产业的增长动能将更加趋缓,正式进入低速成长的调整期。这要求果链企业必须继续推进多元化布局,降低行业周期波动风险。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行业已经不像十年前那样高速增长了?立讯和歌尔面临着同样的行业大环境,但选择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未来五年,你会更看好哪家的故事?是立讯的多元化成功,还是歌尔的专注化突破?留言区见!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