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刀锋易折,钝器长存

锋利的代价:那些折戟的 “刀锋”

在历史的长河中,《资治通鉴》记载了众多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人物,他们如耀眼的流星划过夜空,却往往因过度展露锋芒而折戟沉沙 ,结局令人唏嘘。

商鞅,这位战国时期秦国变法的关键人物,以其铁腕手段和激进变革闻名。他为推行新法,对反对者毫不留情,太子傅赢虔被削鼻,太子师公孙贾脸上刺字。有一次在渭水边审案,一日之内竟斩杀七百多人,河水都被染红。变法十年,秦国虽实现富国强兵,可商鞅也因此将人得罪殆尽。秦孝公一死,赢虔等人立刻反扑,指控商鞅谋反。新继位的秦惠王本就对当年受罚之事耿耿于怀,顺势下令追捕。讽刺的是,商鞅逃亡到边境想住店,却因自己制定的法令,因无证件而被拒。最终,他被抓并处以车裂之刑,全家抄斩。商鞅的才华与决心毋庸置疑,然而他不懂收敛锋芒,过于刚猛激进,在得罪太多权贵后,失去了秦孝公这一靠山,便迅速陷入绝境,辉煌人生戛然而止。

汉初名将韩信,同样是一位军事天才,他的军事才能在楚汉争霸中展露无遗。他定三秦、擒魏豹、破赵二十万大军、垓下十面埋伏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刘邦曾盛赞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然而,功高震主的他却不懂藏锋。被封楚王后,韩信志得意满,出入仪仗堪比天子,还以 “假齐王” 之请触怒刘邦,埋下猜忌的种子。刘邦问群臣自己与韩信的统兵能力,众人答刘邦不过能将十万,而韩信多多益善,此言更引得刘邦不满。后来韩信被贬淮阴侯,困居长安。即便如此,他仍未能收敛,最终被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钟室。韩信的军事才华举世无双,却因不懂得在功成名就后低调处世,成为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的悲剧典型。

再看三国时期的杨修,身为曹操丞相府主簿,他才学出众、智慧过人,却恃才放旷,屡次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丝毫不给曹操留颜面。曹操在门上写 “活” 字,众人不解,杨修立刻道出 “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曹操在酥饼盒上写 “一合酥”,杨修又擅自解读为 “一人一口酥”,并分与众人。“鸡肋事件” 更是直接成为他被杀的导火索,曹操以 “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的罪名处死了他。杨修本有大才,却因过度炫耀,不懂在曹操这样多疑的领导面前收敛锋芒,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

钝器的智慧:低调者的生存之道

与那些锋芒毕露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治通鉴》中也记载了许多看似平凡无奇、行事低调的人,他们如同钝器,虽不耀眼,却能在复杂的权力斗争和社会环境中长久生存,最终得以善终,其中曹参便是典型代表。曹参作为西汉开国功臣,在刘邦称帝后被封为平阳侯 ,后出任齐国丞相,辅佐齐王刘肥。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相国。令人意外的是,他上台后并未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 “萧规曹随”,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规矩行事。在用人上,他挑选质朴、不善言辞的稳重长者,摒弃那些言语苛刻、追求名声之人。平日里,曹参更是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务。面对下属的小错,他也总是包容遮掩。他的这种做法看似消极怠工,实则蕴含大智慧。当时汉朝初立,历经战乱,百姓渴望休养生息,萧何制定的政策已让国家走上正轨,曹参的无为而治,避免了因政策频繁变动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动荡,也巧妙地避开了可能因改革触动各方利益而引发的矛盾,得以善终,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

西汉时期的卫绾同样如此,他出身低微,因驾车技术好而服侍汉文帝,逐渐升为中郎将。汉景帝还是太子时召他宴饮,他装病不去,汉文帝去世前特意嘱咐汉景帝要善待他。汉景帝即位后,卫绾行事愈发谨慎。景帝曾问他为何当初不应召,他只称自己生病;景帝赐剑,他以先帝已赐六剑为由婉拒,且六剑都保存完好从未使用。他对下属的过失总是遮掩,有功劳也谦让给他人。吴楚七国之乱时,卫绾奉命出征立下战功,后升任中尉。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他始终恪守本分、低调行事。哪怕辅佐的河间王刘德牵涉废太子之事,景帝也因他年老德高而不忍动他。后来卫绾成为汉武帝的第一任丞相,虽因窦太后不满而被免职,但也正因如此,他得以从窦太后与汉武帝的权力较量中脱身,平安度过一生 。

唐朝的李勣也是一位深谙钝器智慧的人物。他早年跟随李密,李密投降唐朝后,他没有将原先掌握的土地和百姓私自上交给李唐邀功,而是让李密亲自上缴,赢得了李渊的欣赏,获赐李姓。此后他为唐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与李靖齐名,成为大唐举足轻重的军队统帅。李世民晚年对他进行考验,将他贬为叠州都督,他识破这是考验后,连家都没回就急忙赴任,成功通过考验。李治即位后将他召回并委以重任。李治想立武则天为后,遭到众多大臣反对,李勣却称这是皇上家事,不必问外人,隐晦地表达了支持,因此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他一生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始终坚守 “纯臣” 与 “能臣” 的定位,不参与政治斗争,不结党营私,最终得以善终 。

刚柔并济:处世的平衡艺术

从上述历史人物的命运中,我们不难看出,“刀锋易折,钝器长存” 的道理并非是要我们完全摒弃锋芒,做一个毫无棱角的人,而是倡导一种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真正的生存智慧在于,在需要展现能力、追求目标时,能够像刀锋一样锐利,勇往直前;而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权力斗争和功成名就之后,又能像钝器一样,懂得收敛锋芒,保持低调与谦逊 。

西汉开国谋士张良,便是深谙此道之人。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祖父、父亲都曾担任韩国相国。秦灭韩后,他一心为韩国复仇,不惜散尽家财,策划了博浪沙刺秦,虽行动失败,但这份为家国挺身而出的勇气与锋芒令人敬佩。此后,他辅佐刘邦,在鸿门宴上,凭借其机智与果敢,为刘邦出谋划策,助刘邦虎口脱险;又献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之计,帮助刘邦顺利还定三秦,为楚汉之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在刘邦称帝后,张良却没有像其他功臣那样争权夺利,而是逐渐淡出政治核心,选择明哲保身,闭门谢客,修习黄老之术,不问政事。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智慧与决断力,犹如刀锋般犀利,而功成之后的低调归隐,又恰似钝器般沉稳,最终得以善终,家族也得以保全。

春秋时期的范蠡同样如此,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艰辛,最终成功复仇,灭亡吴国,帮助勾践成就霸业,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可谓锋芒毕露。然而,范蠡深知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的道理,在功成名就之时,他果断放弃高官厚禄,携西施泛舟五湖,选择急流勇退。后来他投身商业,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出色的经营能力,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被后人尊称为 “商圣”。范蠡在政治舞台上的辉煌与在商业领域的成功,皆源于他对时势的精准把握和对刚柔并济处世之道的深刻理解。在施展抱负时全力以赴,在功成之后潇洒转身,他的人生堪称是 “刀锋” 与 “钝器” 完美结合的典范 。

古训照今:于生活中践行

《资治通鉴》中 “刀锋易折,钝器长存” 的智慧,虽跨越千年,却依然能为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指引。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我们常常面临展现自我与保持低调的抉择。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往往渴望快速崭露头角,获得认可。适度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是必要的,这能让领导和同事看到你的潜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如果把握不好分寸,过度表现,事事都要争个 “出风头”,就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在团队会议上,一位新同事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频繁打断他人发言,甚至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时就贸然否定他人方案,尽管他的想法不乏创意,但这种行为却引起了其他同事的反感,破坏了团队合作氛围,也给领导留下了浮躁、不稳重的印象。与之相反,那些懂得在工作中默默积累、扎实做事,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解决问题的人,往往能赢得更多尊重与信任。当团队面临难题时,他们不急于邀功,而是冷静思考、深入分析,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沉稳务实的作风更能在职场中走得长远。

在人际交往中,“刀锋易折,钝器长存” 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如今社交媒体发达,许多人热衷于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分享成就。适当的分享能增进彼此了解、拉近关系,但如果变成了毫无节制的炫耀,就可能引发他人的嫉妒与反感。比如有些人在朋友圈频繁发布奢华生活照、炫耀自己的财富与成就,久而久之,不仅无法收获他人的羡慕,反而会让朋友们渐渐疏远。真正的智者,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谦逊与低调。他们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朋友的想法与感受,不过分彰显自己的优势,在与他人相处时,注重给予和付出,而非一味索取关注。这样的人往往能建立起真挚、长久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朋友们的真心帮助 。

生活犹如一场复杂的棋局,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摸索前行。《资治通鉴》里的这些故事与智慧,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展现自我的同时,不忘保持低调与谦逊,学会刚柔并济,如此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行稳致远,收获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