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企受制裁牵连,新西兰渡轮项目或转向中国制造,全球造船业链条如何重塑?
新西兰渡轮转向中国承造?中韩制裁风波与“美造船振兴”的交汇点
惠灵顿的会议室里,路线图挂在墙上,Cook海峡在屏幕上闪着蓝光。交通部长西蒙·布朗在媒体前摊开话:“这个项目,超预算到不可承受。”这句话为新西兰新一代公铁两用渡轮的重置定了调。
韩华海洋被卷入中方制裁名单的消息,让造船圈哗然。韩联社报道,总统室称已“通过经贸沟通渠道,尽量把损失压到最低”。逻辑很直接:在美方对中国船舶收费、调查升级后,中方的反制不仅盯美国本土,还覆盖协同的第三方链条。谁在交叉点出手,谁就可能被点名。
外界随即追问:美国“让造船业再次伟大”(坊间简称MASGA)的路线会卡壳吗?短答:不会停,节奏会变。美国造船受“琼斯法案”保护,海事管理局(MARAD)有船厂基建补助,海军补给舰等项目在推进。但供应链是全球的——起重机、推进系统、特种钢、金融租赁服务,很多在东亚。对韩企及其在美关联实体的限制,可能抬高周期与成本;项目能走,但更贵、更慢。
再看新西兰。原先KiwiRail的iReX方案选了韩国船厂,后因设计扩大、码头配套升级,预算飞涨,新政府掐闸。“沉没成本”不是政治胜负手,现金流才是。据多家当地媒体披露,新一代渡轮方案重新招标时,中国船企进入候选,并以分段总装、垂直整合、批量化采购压住价和工期;公开信息显示两舰方案目标在2029年前后交付,船长约200米。新西兰是“五眼”成员,还是会看账本:能按时、能控价、能跑稳的,优先。
为何中国船厂拿得下?几个关键:
- 交付密度:整船和分段并行,产线切块,减少等待。
- 供应链一体化:钢板、舾装、电控到港口改造能一条龙协同,中间环节少扯皮。
- 价格锚:国内配套规模化让单位造价更有弹性。全球商船订单份额中国占五成左右,美国不足2%。
韩国的担忧不只是订单流向。若制裁延伸到融资、保赔险与关键零部件,韩国在高端LNG、特种船上的竞争力会被动调整,项目风险溢价上升。总统室提到再平衡,这是对的:出口市场里,中国是客户也是竞手;贸然押注某一方,代价会很快体现在货架与股价上。
至于MASGA,真正的考验在产业生态。没有稳定的二级供应和跨国协作,再多拨款也难做强。美国可以把造船做“更安全”,但要做“更伟大”,还得处理好与盟友和对手的链条关系。新西兰这次的选择给出一个现实答案:意识形态退居二线,性价比和准点优先。港口工人一句口头禅最贴切——“No drama, value for money。”
你所在国家的港口或造船项目,最近有没有因供应链或制裁而改线?哪些环节最脆弱,欢迎从现场经验分享一手观察。如此,水路才走得稳,船厂才有明天。
最新资讯
- 2025-10-27从“内线未来”到“发展联盟见”?杨瀚森之夜太真实
- 2025-10-27中国篮球为何止步不前?真相令人意外!
- 2025-10-27马莱莱缺席大名单,疑似遭李国旭弃用赛季末或离队
- 2025-10-27狙击 PDF电子版
- 2025-10-27泽连斯基急需武器,特朗普甩锅欧洲,俄劝诫局势已经失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