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去缅甸”高考生拦都拦不住:这届年轻人,被骗得离谱又真实
你知道中国每年有多少高考生,还没查完分数就走向了“消失的边境”吗?
答案是:今年至少有五个。而且他们的共同特征惊人一致——刚成年的年纪、刚放松的暑假、刚考完的脑子、刚好有“熟人介绍工作”。
这不是诈骗剧的台词,是2025年暑假的真实新闻。
熟人的话,为什么比警察管用?
6月底,湖北黄冈的三位刚参加完高考的高中生,信了“一个大哥”的话,坐飞机去了昆明。任务说得简单到离谱:“送点犀牛角,三天就能回家,报酬还不低。”
问题是你见过有合法工作是“送犀牛角”的吗?这不就是“犯罪菜单”的第一道菜吗?
可三个孩子听了,没多想,拍拍屁股就走了。
到这时候,如果你以为是被洗脑,那还真不是。他们甚至还在朋友圈发了定位——地点?缅北。时间?深夜。第二天手机就永远关机了。
这年头,定位能不能设假无所谓,关键是朋友圈发完,连“回家报平安”都省了,这是拿命做朋友圈日更。
再说安徽合肥的胡一啸,18岁刚考完会考,说去找工作赚钱。
结果到了6月,他的流量突然清零,电话打不通,工作地点一查根本没人。这一套流程,和“被吸入诈骗区”的剧本如出一辙。
他最后出现在缅甸仰光。是警方告诉家属的,不是他自己。
成年人学会的是“隐身”,高中生学会的是“消失”。以前逃课是从后门溜走,现在是跨国彻底蒸发。
最离谱的,还得是湖南彭宇轩。这孩子高考成绩提高了100分,原本可以好好上个大学,结果说要去西安找女友,爸妈还美滋滋地掏了800块钱路费。
谁想到他到了西安后,又偷偷飞到了昆明,说是“云南的姑姑”介绍了份搬货的工作,每天200块。
你说200块搬货哪儿不好搬,非要飞云南再转边境?不是天真,是“有脚本”。
车上碰到的乘客都察觉不对劲,连退伍军人都劝他别去。他倒是听进去了,说自己回头就回家。
结果第二天人家朋友圈更新:“在大理玩呢!”再后来呢?发了张浑身是泥的自拍,说“我在缅甸,挺好,能赚钱。”
然后,没了。
你以为是“少年人叛逆阶段”?其实是诈骗分子精准拿捏了这个年龄段的“自以为是”。他们不怕被骗,他们怕看起来傻。
彭宇轩的母亲最后一次拨通他电话时,对面接电话的不是儿子,是一个说中文带口音的陌生男子,自称是“缅甸人”。
更离谱的是,对方还很“贴心”地报价:“打20万,保平安。”一句话,瞬间把温馨家庭剧扯进了缅北赎人大片。
现在的诈骗都带服务意识了,“人没了但我接电话”
你说贴不贴心?关键是,这20万真打了,也未必真能见人。
这些失联孩子的共性令人震惊,却又毫不意外:
年纪刚成年,法理责任未明
对父母说谎,对“熟人”掏心
明知边境有风险,却觉得自己是主角
这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些“被骗还喊真香”的案例:那位靠裸聊被敲诈18次还死不悔改的大一男生;
被“发小”拉去柬埔寨结果失联8个月的山东中专生;
还有明知是赌博集团,还主动写申请想“高薪打工”的某艺术类女生……
诈骗不挑人,只挑“自信心过剩、判断力尚浅”的人群。而每年6~9月,中国这种人最多。
这届高考生最该学的,不是分数,是“识人术”。
别再相信什么“熟人介绍#夏季图文激励计划#高薪”“干几天就回家”“缅甸云南玩一圈”,这剧本的最终走向只有两个结局:
一个是朋友圈永远更新不了
一个是电话里永远换了人
每年暑假都是诈骗高发期,真正该警惕的不是陌生人,而是你以为“信得过”的人。
因为骗局最狡猾的地方,不是骗人,是让你觉得他不是骗子。
以下为信息来源:
最新资讯
- 2025-07-25郭汝瑰想搞垮国军中将刘斐,对方一句话却让他疑惑:难道是同志?
- 2025-07-25严复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时,为何突然辞职南下?辞呈中话语发人深省
- 2025-07-25倘若当时朱标先做一天皇帝,再传皇位给朱允炆,那朱棣也不会起事
- 2025-07-24辽沈之败Ⅱ(90):杜聿明屈就东北“剿总”副总司令
- 2025-07-241932年淞沪抗战中,蔡廷锴将军发表豪言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