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突变,汽车关税豁免,而美国大豆、葡萄正被关税所困扰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出了一记“回旋镖”,他给钢铝加征50%关税、给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时,大概没想到,这笔账最后会重重砸在美国本土车企身上。 福特汽车发现,自己在肯塔基州组装的越野车,成本竟然比从日本进口的同类车高出5000美元。 2025年第二季度,福特因关税导致的损失高达8亿美元,通用汽车更是惨遭11亿美元损失。 这场以“保护美国制造”为名的关税战,第一波冲击反而让自家企业挨了最重的拳头。

压力之下,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4月开始转向。 4月14日,特朗普表示正在考虑为在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提供进口零部件关税豁免。 到了10月,政策进一步清晰,共和党参议员伯尼·莫雷诺透露,核心奖励机制浮出水面:只要汽车最终组装在美国完成,车企就能获得关税豁免资格。 消息一出,美股汽车板块应声波动,市场情绪为之一振。

这一转变直接惠及了福特、丰田、本田、特斯拉、通用汽车这些“美国含量”排名前五的生产商。 所谓“美国含量”,是一套综合评估体系,要看车辆最终组装地、美国和加拿大产零部件的使用比例、发动机和变速器原产地,甚至制造过程中雇佣美国工人的比例。 政策意图很明确:用关税优惠换取实实在在的本土投资和就业。

这个豁免资格背后挂着沉重的枷锁。车企必须使用更多美国产的零件和工人,否则就无法享受免税。 这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调整生产线,代价巨大。 以通用汽车为例,若将其中国供应链的30%零部件转产美国,需额外投资23亿美元建设电池工厂,且投产前的空窗期可能带来15万辆产能的损失。

美国汽车供应链的高度全球化使得关税成本难以消化。 每辆在美国生产的汽车平均含有50%到60%的进口零部件。 因此,即便整车在美国组装,上游的钢铝原材料(关税高达50%)和进口零部件(关税25%)带来的成本压力依然巨大。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承认,尽管特斯拉在美国拥有工厂,但其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关税对特斯拉的影响仍然很大。

与美国车企可能迎来一线生机相比,美国的农业领域,特别是大豆和葡萄种植者,正深陷关税带来的漫长寒冬。

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关税战改变了这一切。 自2025年1月16日以来,中国企业就未再从美国购买过大豆。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坦言,农民们担心的不只是赔钱,而是可能赔掉一切甚至失去土地,他们的目标是在中美完成谈判之前“别破产”。

中国转而从巴西大规模采购大豆。 2025年4月上旬,中国进口商果断下单了40船来自巴西的大豆,总量约240万吨。 这笔订单精准地利用了巴西大豆的收获季节(3-5月),直接导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原先的40%急剧缩减到18%左右。 美国大豆价格随之大幅下跌,与一年前相比下降近17%。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农民蒂姆·杜福特表示,过去两天的价格下跌让他们每英亩地损失了约25美元。

加州的葡萄种植者同样步履维艰。 美国加州葡萄种植者联盟主席杰夫·比特(从业30年)表示,受美国经济不佳及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影响,加州葡萄种植业面临最严峻局面。 今年葡萄收成和质量正常,但因大量葡萄滞销,采收量大幅减少,许多葡萄挂枝腐烂。 不少种植者放弃葡萄园管理或仅做最低维护,仅少数有长期酒厂收购合同的种植者能维持经营。

关税政策引发的贸易战使得美国葡萄酒因海外售价飙升而失去竞争力,买家转向智利、澳大利亚等国。 更致命的是,加拿大作为占美国葡萄酒出口超三成的市场,也采取了反制措施,撤下了美国产葡萄酒。 与此同时,过去三年美国国内葡萄酒需求下滑,消费者因经济压力转向低价饮品,行业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有数据显示,高达30%的葡萄农因实在撑不住而放弃种植。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汽车业作为制造业的明珠,关乎就业和高端产业链,其困境能迅速得到政策回应。 而农业的痛楚,尽管同样深刻,却似乎在政治权衡中被置于次要位置。

这种选择性的背后是政治与经济的复杂计算。 汽车关税的调整发生在2025年4月,仅仅在最初加征关税后不久。 而农业面临的困境,从2025年1月中国订单基本停止就已开始,但截至10月,公开报道中并未出现针对农产品出口的实质性救济措施。政府此前曾通过高达12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来安抚农民,但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指出,“我们支持总统,但不能靠补贴活一辈子。 ”一位印第安纳州大豆种植户的无奈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

关税政策的反复调整暴露出其内在矛盾。 一方面,政府试图通过强硬贸易姿态保护本土产业;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的紧密捆绑使得单边关税措施像一把双刃剑,在保护某些部门的同时,严重伤害了其他依赖全球贸易的部门。 美国车企在成本压力下叫苦不迭,而美国农民则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苦耕耘的产品失去国际市场。这些政策调整的即时性与针对性,清晰地反映了不同产业在当下美国政治经济天平上的不同分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