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民,负债百万,做出香港人疯抢的“白月光”

凌晨三点,江西资溪的山里还黑得伸手不见五指。17岁的鲍才胜已经扛着镰刀往田里走,汗珠子顺着晒得黝黑的脖子往下淌。他盯着远处县城零星的灯光,心里发狠:"这辈子要是能搬出这山沟沟,叫我干啥都行!"谁曾想,这个连小麦都没见过几回的农家娃,日后竟能让香港中环的白领们为一口肉松小贝抢破头。

2005年北京定福庄的冬天冷得邪乎。鲍才胜两口子缩在不足四十平的小店里,盯着卖不出去的蛋糕胚子直发愁。媳妇突然抄起案板上的肉松罐子:"要不咱试试这个?"三小时后,第一盘裹着沙拉酱的肉松小贝新鲜出炉,路过的大学生探头问价时,鲍才胜自己都心虚:"要不...您先尝半个?"这一尝可不得了,中国烘焙界的传奇就此诞生。

2017年上海人民广场的盛况能把人看懵。黄牛举着"鲍师傅代排"的牌子开价两百块一个号,队伍从地铁口拐了三道弯。有记者举着话筒往人堆里挤:"您觉得排队七小时值吗?"穿西装的小伙子啃着海苔肉松小贝直乐呵:"您去米其林吃顿饭不也得提前半年预约?"这话传到北京总部,正在车间盯原料的鲍才胜搓着满是老茧的手直摇头:"咱就是个做点心的,咋整得跟明星开演唱会似的。"

山寨风暴来得比想象中更猛。最猖狂的时候,北京易尚公司搞出三千多家冒牌店,连乌鲁木齐的商场里都挂着"鲍师傅祖传秘方"的招牌。有回鲍才胜去河北考察市场,亲眼看见山寨店用劣质肉松以次充好,气得他当场抄起电话报警。那晚他在酒店房间抽了半包烟,跟法务团队开视频会到凌晨:"赔钱事小,要是吃坏肚子,咱这招牌可就真砸了。"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的玻璃幕墙映着排队人群。2024年5月,海外首店单日营收破九万的消息传回国内,车间老师傅们凑在手机前看现场视频。负责和面的王师傅突然指着屏幕:"哎哟!那个穿花衬衫的老太太,是不是跟二十年前传媒大学门口天天来买桃酥的是同一个人?"众人哄笑中,鲍才胜悄悄转身擦了擦眼角——当年那个在郑州亏得血本无归的毛头小子,如今真的把中国糕点带出了国门。

后厨监控室里贴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2008年雍和宫店开业时,员工们围着第一个买糕点的外国游客拍的合影。如今照片里穿白大褂的学徒,早成了负责海外市场的区域总监。每周研发新品试吃会,鲍才胜还是雷打不动第一个到场。有次尝到改良版的芋泥奶贝,他眼睛一亮:"这个甜度刚好,跟咱老家收完稻子吃的红糖米糕一个味儿!"在场年轻人这才知道,老板坚持用江西土法熬制的麦芽糖,原来藏着割稻少年的乡愁。

墨尔本店的店长最近收到封手写信。当地华人老太太用毛笔字工整写道:"小贝里的沙拉酱,让我想起六十年前上海老大昌的滋味。"这封信被扫描发到内部群里,配货司机老张在评论区冒泡:"得,明天往机场送的货又多二十箱!"而此刻江西资溪的面包博物馆里,讲解员正指着鲍才胜的创业故事展板,对参观的中学生说:"看好了孩子们,咱县里走出去的企业家,用的还是当年张协旺师傅传下来的老面引子。"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