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曝重大转向:或弃库舰改建;海军战略调整,航母非必需但需门面

俄媒曝重大转向:或弃库舰改建;海军战略调整,航母非必需但需门面

据俄罗斯《消息报》7月11日发布的独家消息显示,该国海军现役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目前正面临重大抉择。

该媒体从接近俄国防工业综合体的消息人士处获悉,这艘苏联时代建造的航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维修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已经陷入停滞状态。

俄罗斯海军司令部与联合造船集团正在就该舰的未来发展方案展开紧急磋商,预计将在短期内作出最终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方讨论的方案中,包括考虑该舰因服役年限过长而彻底退役的可能性。若这一方案获得通过,意味着这艘承载着俄罗斯海军荣耀的巨舰将面临被拆解处理的命运。

俄罗斯海军与曾经的苏联海军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战略定位和作战需求都发生了显著改变。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俄罗斯既没有开展远洋军事行动的实际需求,也缺乏执行此类任务所需的完整作战体系。

像航空母舰和核动力巡洋舰这样的大型水面舰艇,对俄罗斯来说已经成为耗资巨大却实用性有限的装备。

从战略角度来看,放弃维护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和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确实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关键在于俄罗斯当局是否具备这样的决心。

当一国海军仅保留一艘航空母舰时,这艘航母的实际军事价值已经大打折扣,更多时候只是作为国家实力的象征性存在。

俄罗斯《消息报》近日刊发报道称,俄太平洋舰队前任指挥官谢尔盖·阿瓦基扬茨海军上将对停止库兹涅佐夫号维修工程的决定表示完全赞同。

这位资深海军将领进一步指出,如果最终确认不再进行维修,那么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将面临被拆解回收的命运。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中心专家,伊利亚·克拉姆尼克研究员在其最新研究中指出:

作为蓝水海军的重要作战平台,现代航空母舰在远洋作战环境中能够为舰队提供全方位的空中掩护和火力支援。

对于正在谋求远洋作战能力的俄罗斯海军而言,这种战略投送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军事价值。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服役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到2034年将迎来服役50周年的重要节点。

考虑到舰体老化带来的维护成本激增问题,克拉姆尼克研究员认为继续投入巨资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并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

这位战略专家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替代方案:建议俄罗斯海军尽快启动新型航母的建造计划。

克拉姆尼克特别强调,经过苏联时期的技术积累和近年来的现代化改造,俄罗斯的船舶工业体系已经具备了自主设计建造中型航母的技术实力。

从俄罗斯的实际需求来看,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确实已经失去了战略价值。

这艘老旧航母的退役决定完全符合俄罗斯海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考量。

美国海军长期运营经验显示,航母使用周期通常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作战部署、日常训练和维修保养。

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分配大致维持在1:1:1的平衡状态。

不过这个比例并非绝对固定,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当航母服役年限较短且保养状况良好时,维修周期可以相应缩短。

若海军拥有足够数量的航母编队,就能实现多舰轮换训练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单舰的训练时长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举例来说,当一支海军同时装备两艘新型航母时。

其单舰的实际作战部署率甚至可能突破50%的临界点。

对于仅拥有一艘航空母舰的海军力量来说,主战舰艇进入维修保养周期后,其搭载的舰载航空兵部队将面临无舰可用的困境。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原本具备海上作战能力的舰载机群被迫转为陆基部署,作战效能和战略价值大幅降低。

法国海军装备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和俄罗斯海军现役的"库兹涅佐夫元帅"号常规动力航母都曾多次面临这种两难处境。

虽然两国海军都遭遇相似的航母空窗期困扰,但他们在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上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曾经部署在"库兹涅佐夫元帅"号上的米格-29K舰载战斗机群就不得不长期驻留在陆地机场,完全失去了海上机动部署的战术优势。

法国海军目前仅装备了一艘航空母舰,但其选择与美国海军开展舰载机互降合作,这种做法有效保障了舰载机飞行员持续保持作战技能。

相比之下,俄罗斯海军在维护航空作战能力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他们宁可让米格-29K舰载机卸下着舰尾钩改装陆基减速伞,也不愿与中国海军进行联合训练。

俄方的这种选择导致其舰载航空兵部队的训练水平难以维持,米格-29K舰载机也因此失去了在航母上起降的能力,只能作为普通陆基战斗机使用。

这种决策背后反映出俄罗斯在军事合作问题上过分注重所谓的大国颜面,反而忽视了实际作战能力的建设需求。

法俄两国在舰载机飞行员训练模式上的鲜明对比,凸显出不同国家处理军事合作问题时截然不同的务实态度。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自1991年1月21日加入俄海军序列后,其维护状况一直令人堪忧。

这艘苏联时期建造的巨舰在其服役生涯中,始终未能获得系统性的整体大修和设备更新。

俄罗斯海军在舰艇保养方面表现出的专业素养相当欠缺,导致该舰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苏联解体后的混乱时期,该舰曾遭遇严重的物资盗窃事件。

由于航母关键部位大量采用贵重金属材料(如电缆接头使用的纯银组件),这些珍贵部件成为不法分子的主要目标。

这次恶性事件直接导致这艘海上巨无霸一度完全丧失航行能力,暴露出当时俄罗斯海军管理的严重漏洞。

自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其维护保养工作几乎完全停滞。

这种长期缺乏系统性维护的状况,使得该舰在2017年进入干船坞进行大规模维修时,暴露出俄罗斯海军对其实际状况的严重误判。

维修过程中不仅出现了远超预期的技术难题,还伴随着持续增长的维修预算和不断延长的工期。

俄罗斯造船工业的实际能力被严重高估,这直接导致了维修工作频频遭遇各种意料之外的困难。

先是用于维修的浮动船坞意外沉没,随后又发生了严重的火灾事故,这些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严重阻碍了维修进程。

俄罗斯海军现役的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正面临严重的装备老化问题。

这艘苏联时期建造的航母长期缺乏有效的现代化升级维护。

舰上各类关键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情况。

动力推进装置频繁出现故障导致航行能力受限。

着舰拦阻系统可靠性堪忧严重影响舰载机起降作业。

探测雷达等电子设备性能落后无法满足现代海战需求。

舰载武器装备系统亟需进行整体性的更新换代。

单艘航母的配置使得俄罗斯海军实际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战时紧急情况下这艘航母经常处于维修状态无法出动。

印度海军在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就遭遇过类似困境。

阿根廷海军在马岛战争时也因航母问题吃过亏。

从战略需求的角度考虑,俄罗斯是否确实有必要发展航母力量?

任何负责任的国家在决定投入航母项目时,都必须首先明确其战略定位和实际用途。

对于传统海洋强国而言,航母是维护全球海洋权益的核心装备,缺乏这种远洋作战平台将导致关键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这正是二战期间英美日等海洋国家不遗余力发展航母力量的根本原因,它们需要确保在全球海域的军事存在和行动自由。

相比之下,以陆权为核心的大陆型国家往往缺乏类似的远洋战略需求,其军事重心通常集中在欧亚大陆的陆地战场。

这种差异在二战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德苏法意等大陆国家都将主要资源投入到陆军和空军建设,对航母发展始终持相对保守态度。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迫使英美两国重新评估其海军力量配置。

随着战争阴云的消散,昔日庞大的航母舰队逐渐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英美决策层不得不面对经济重建与军事开支之间的艰难抉择。

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两国海军相继启动了规模空前的裁军计划,大量现役舰艇提前退役,未完工的航母项目也被紧急叫停。

深受战争创伤的英国表现得尤为激进,其皇家海军在短时间内将所有舰队航母移出战斗序列,这一举措在海军史上堪称前所未有。

1973年,见证了无数辉煌时刻的"阿尔比恩"号也难逃退役命运,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进一步衰落。

与此同时,苏联海军的发展道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克里姆林宫长期坚持否定航母的战略价值,这种立场直接导致多个航母研发项目胎死腹中。

曾力主发展航母的库兹涅佐夫元帅更因此失势,反映出当时苏联军事战略的深层矛盾。

这种独特的海军发展思路源自苏联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

其四大舰队驻地均处于极端不利的战略位置: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的海参崴距日本东京仅千余公里;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隔海相望;波罗的海舰队驻地距离瑞典首都不过400公里航程。

唯一相对安全的北方舰队,在进入公海后不久就会与英国海军正面相遇。

在这种"四面楚歌"的态势下,苏联海军高层自然对航母的实战效用产生严重质疑。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海军战略的转变和远洋作战需求的增加,苏联造船工业开始着手研制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

这种被称为反潜巡洋舰的特殊舰种,其诞生背景与苏联日益扩张的全球海洋利益密切相关。

由于苏联海军需要维护其在各大洋的战略存在,这种兼具航空作战能力和反潜功能的舰艇应运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其海军装备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苏联主要海军基地都位于敌对势力近距离包围之中,这种战略困境迫使苏联海军格外重视舰艇的防空和反舰作战能力。

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等封闭海域作战时,敌方海军基地往往距离苏联港口仅1000公里左右。

在这种特殊作战环境下,传统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效能确实受到了严重限制。

相比之下,射程远、突防能力强的反舰导弹系统反而展现出更优越的实战价值。

苏联海军曾经对航空母舰有着迫切需求,这与现今俄罗斯面临的实际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今的俄罗斯早已不复当年超级大国的雄风,其海上战略利益已大幅收缩至近海防御范畴。

在全球海洋权益争夺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俄罗斯却因经济困境不得不大幅缩减其远洋海军的发展计划。

持续低迷的国际油价和西方制裁的双重打击,使得俄罗斯国防预算捉襟见肘,海军装备更新计划屡屡受挫。

曾经辉煌的俄罗斯造船工业如今深陷技术人才流失、设备老化的困境,连基本的军舰维护都难以保障。

俄海军现役舰艇数量持续减少,作战半径不断收缩,这种情况下维持航母舰队无异于天方夜谭。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在面对国力衰退时,果断退役了皇家方舟号航母,这个决定值得当今俄罗斯借鉴。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自服役起就问题不断,堪称俄罗斯海军的"问题儿童",各类机械故障和事故频发。

自2017年进入维修状态以来,这艘航母就像个无底洞,吞噬着本就不宽裕的国防经费,却迟迟不能恢复战斗力。

与其继续在这个"海上钱坑"上浪费资源,不如学习加拿大海军当年处理邦纳文彻号航母的务实做法。

从俄罗斯海军的实际作战环境来看,即便是六万吨级的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也显得过于庞大。

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中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和彼得大帝号这两艘两万吨级的巨舰同样面临操作不便的问题。

即便是排水量相对较小的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在俄罗斯主要活动海域也显得体积超标。

这些大型水面舰艇在黑海、波罗的海等相对封闭的海域行动时受到严重制约。

日本海和地中海等区域同样难以容纳这些主力战舰的灵活机动。

当前俄罗斯海军的发展重点应当聚焦于务实且高效的舰艇建造策略。

与其耗费大量资源翻修老旧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或基洛夫级巡洋舰,不如集中力量批量生产现代化护卫舰。

22350型护卫舰作为俄海军新一代主力水面舰艇,其性能均衡且建造周期可控,完全符合俄军实际需求。

20380/20385型轻型护卫舰的改进型号更适合执行近海防御任务,这类中小型舰艇的批量列装能快速提升舰队整体战力。

052D型驱逐舰的设计理念值得借鉴,但俄方需要研发适合自身特点的七八千吨级多用途驱逐舰。

在水面舰艇发展方面,俄罗斯更应该注重性价比和可维护性,而非盲目追求大型化。

战略核潜艇部队始终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最可靠的保障,这理应成为海军建设的重中之重。

水面舰队的建设必须服务于核威慑力量的保护与支援,而非本末倒置地追求远洋舰队规模。

俄罗斯至今无法坦然面对自身国际地位的下滑现实。

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家依然沉浸在苏联时期的荣光中难以自拔。

莫斯科方面始终不愿接受自身已从超级大国降格为地区性强国的事实。

当前俄罗斯海军的处境令人联想到清末八旗子弟的窘境。

尽管军费捉襟见肘到近乎难以为继的地步。

俄海军却仍要强撑门面维持表面上的体面。

俄罗斯作为传统军事强国,始终将大国地位视为核心利益。即便海军舰艇长期处于维修状态沦为"港口摆设",他们也绝不允许自己的武器库中缺少航母和核动力巡洋舰这类战略级装备。这种执念源于对国家形象的偏执维护。

出于同样的战略自尊心考量,莫斯科方面对从中国采购先进武器始终持抵触态度。即便在中俄联合研发项目中,俄方也常常因暗藏私心而设置各种技术障碍,这种矛盾心态严重制约了双方军事合作的深度发展。

现役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和纳西莫夫号巡洋舰,就像没落贵族家中仅存的奢侈品。这些老旧的武器装备既无法获得充足的维护资金,又舍不得轻易处置。它们常年停泊在港口日晒雨淋,只有在特殊时期才会勉强出海执行任务,但每次航行都要提心吊胆生怕发生意外事故。

对俄罗斯海军而言,这些古董装备就像鸡肋般的存在。虽然保留它们需要付出高昂代价,但要让俄军彻底放弃这些象征大国地位的装备,转而采购实用性更强的常规武器,这完全不符合他们一贯的军事思维逻辑。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