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响夺回大宗商品定价权第一枪,正式停购澳铁矿,澳大利亚总理骤然失望了
中国打响夺回大宗商品定价权第一枪,正式停购澳铁矿,澳大利亚总理骤然失望了
阿尔巴尼斯总理用“令人失望”四个字概括了当前局面,这背后牵涉的是规模高达五千六百四十九亿人民币的铁矿石贸易博弈。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颁布的采购禁令正逐步重塑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体系。
正值十月一日国庆佳节,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却难掩焦虑之情。
针对中国暂停采购必和必拓铁矿石的举措,他在公开场合坦言这一决定“令人遗憾”,同时表达了希望争端“尽快化解”的迫切愿望。
这场表面突发的贸易冲突,实则是中澳两国围绕铁矿石定价权展开的长期战略角力。
根据最新指令,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已要求国内采购商全面暂停以美元结算的必和必拓海运铁矿石交易,该禁令甚至涵盖了已从澳洲矿区启航的在途货物。
作为澳大利亚经济支柱的铁矿石产业,正面临着关键考验;而占据全球七成五海运铁矿石进口量的中国,则是这场博弈中举足轻重的参与者。
此次贸易较量不仅关乎原材料交易价格,更承载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在铁矿石定价权的博弈中,中国采取了暂停进口的策略。
随着暂停采购指令的下达,市场出现了迅速的反馈。
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内,必和必拓股价一度下挫超过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新加坡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价格也呈现出震荡态势。
这一系列市场反应标志着中澳两国在铁矿石贸易领域的摩擦持续深化。
中国能够采取这一举措的支撑来源于三年前启动的战略规划。
2022年正式挂牌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承担着统一采购铁矿石的使命。
这一制度性变革彻底改变了以往国内钢铁企业分散采购的局面。
通过整合采购渠道,中国得以形成统一的谈判主体与国际矿业企业进行协商。
实际上,这并非中国首次对澳大利亚采取此类措施。
早在今年9月初,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就已发出通知,要求国内钢厂暂停采购必和必拓旗下特定品种的铁矿石。
连续两次的行动充分显示,中国在争取铁矿石定价主导权的进程已迈入新的战略阶段。
此次中国提出的要求具有明确指向性:禁止采购以美元结算的必和必拓铁矿石产品。
但值得关注的是,采用人民币结算的交易方式仍被允许继续开展。
这一政策导向清晰地表明,中国正致力于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使用范围。
中国对铁矿石的进口依赖程度持续保持在高位。
根据最新统计,2023年中国总计进口铁矿石接近12亿吨,其中自澳大利亚进口数量为7亿吨,约占进口总量的63%。
展望2024年,预计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将攀升至7.43亿吨,对应进口金额预计将达到5649亿元人民币。
澳大利亚经济对铁矿石出口的依赖程度同样不容忽视。
作为澳大利亚最具价值的出口商品,铁矿石在2020-21财年的出口总额达到1360亿澳元。
这项出口收入约占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5%,同时为该国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
西澳大利亚州在铁矿石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该州约60%的铁矿石产品通过黑德兰港进行出口。
铁矿石产业为西澳州政府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中国市场的需求波动将对澳大利亚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发布的数据表明,2023年该国铁矿石出口总量突破9亿吨,其中对华出口占比高达85%,创下历史新高。
这种双向依赖关系使中澳铁矿石贸易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铁矿石的全球交易体系中,美元长期主导结算环节,这导致作为全球最大进口方的中国,其贸易活动持续受到美元汇率浮动与美国金融政策变动的牵制。
推动铁矿石贸易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与稳定性,还将为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使用广度与信用水平创造重要契机。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人民币结算的铁矿石贸易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合作范围逐步扩大。
全球重要矿业企业巴西淡水河谷已正式启动对华铁矿石销售的人民币结算流程,同时若干非洲资源输出国也陆续表示接受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工具。
作为全球铁矿石市场主要出口国之一的澳大利亚,在采用人民币结算机制方面仍持保留态度,其立场与其他供应国形成一定反差。
中国正通过多元化路径逐步减少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依赖,推动形成更加平衡的国际支付与储备结构。
自2025年3月起连续三个月内,中国持续减持其所持有的美国国债,累计减持规模达到379亿美元,同期显著提升国家黄金储备总量。
减持美债与提升黄金储备,连同铁矿石人民币结算的稳步推进,共同构成中国应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结构性风险的系统性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蒲坚提出,未来应构建以资源禀赋、实体生产能力与多边贸易体系为三大支柱的新型信用支撑框架。
这一信用体系的基础,在于保障资源稳定供应、维持实体产业坚实产出能力以及强化多边贸易协作关系的良性互动。
依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多边平台,中国正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在贸易规则与结算机制上的协调互信。
中国在资源布局上并未将澳大利亚视为唯一供应来源。
为实现铁矿石进口渠道的多样化,近年来中国持续拓展全球资源合作网络。
位于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成为中国资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
由中国企业组成的开发联合体于2023年正式获得该矿山开采许可,其探明储量高达44亿吨,矿石平均品位保持在65%以上。
项目完全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产出1.5亿吨优质铁矿石,相当于全球铁矿石贸易总量的十分之一,为此中国投资建设了长达600公里的专用铁路线和配套深水港口设施。
南美洲的巴西同样在中国多元化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中国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签署了长期供应协议,计划将其对华出口份额从现有的15%提升至25%,双方还共同推进"北部走廊"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优化物流运输效率。
技术创新也为中国资源自主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由中国工程院主导研发的"涡流喷枪"冶炼工艺,将传统炼铁过程从数小时压缩至数秒钟,同时显著提升了低品位矿石的利用率。
这项突破性技术使中国对澳大利亚优质铁矿的进口需求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废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中国电炉钢产量占比将提高至四分之一,年度废钢加工利用规模突破3亿吨大关,相当于替代约4亿吨原矿需求。
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往往体现在战略姿态的深刻变化上,中国在铁矿石定价体系中所处的角色正经历着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掌控的显著转型。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长期受制于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历史性困境。
回溯到二十一世纪初期,2003年标志着中国正式跃升为全球铁矿石进口量最大的国家,然而当时的定价主导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以日本新日铁公司为核心的"亚洲公开价"定价联盟手中。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钢铁产业的实际需求状况与谈判策略细节,均被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和必和必拓集团等国际矿业巨头通过特殊渠道全面掌握。
根据后续披露的权威信息显示,在关键谈判阶段,中国钢铁行业的核心商业数据遭到商业间谍窃取,这一情报漏洞导致在2003年至2008年的连续多轮价格谈判中,澳方始终占据信息优势并持续抬高报价,最终给中国钢铁行业造成了超过七千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经济损失。
这一时期的深刻教训揭示了中国在矿产资源安全保障领域存在的三个关键薄弱环节:进口来源过度集中于单一国家地区、商业情报保护机制存在明显漏洞、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亟待提升。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近年来通过组建统一的原料采购平台、拓展多元化的国际供应渠道、推进冶炼技术创新和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正在稳步改变原有的不利局面。
近期中国矿产资源集团采取的暂停采购措施,生动展现了中国在铁矿石国际贸易领域实现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中国的资源战略正在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向更具前瞻性的主动布局。
针对中国方面暂停采购的决定,必和必拓公司通过其官方代表作出回应,指出当前不适宜对任何贸易协议细节进行公开讨论。
澳大利亚财政事务负责人吉姆·查默斯正在积极筹备与必和必拓集团最高管理者迈克·亨利的正式会晤,双方将围绕当前贸易局势展开深度磋商。
这一涉及铁矿石贸易的争议事件是否会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造成实质性冲击?
以人民币为载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进程是否会借助此次贸易格局变化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矿产巨头淡水河谷集团已率先在交易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同时西非地区的主要矿产出口国也向中国市场表达了深化合作的积极意愿。
作为全球主要矿产供应商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正站在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继续维持美元结算体系可能面临重要市场份额的流失,而转向人民币结算机制则意味着需要适应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
最新资讯
- 2025-10-27卡拉格对萨拉赫的担忧,不只是状态那么简单
- 2025-10-27斯洛特昏招废麦卡,马奎尔准绝杀,曼联2-1破利物浦主场不败金身
- 2025-10-27印尼足协宣布主教练克鲁伊维特下课,昔日豪言壮语成过河拆桥笑柄,球迷质疑决策真相引发热议
- 2025-10-27中国新型六吨级直升机取代直九系列,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 2025-10-27伊朗远程攻击与无人机齐袭引发热议!以色列联合美英约旦4月14日深夜紧急拦截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