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雨进校园,民族中学拼劲十足,莞铜两地情谊深

朱芳雨走过铜仁市民族中学新铺的红蓝球场,鞋底在地面啪嗒作响,太阳被夏天的云稍稍晕散开来,一群穿着校服的少年在场地边围成一圈,目光都盯着:一个高大的背影,肩膀仿佛专门为扛责任而生。东莞劳模篮球队站在他身后,气氛热烈到不用看计分牌都知道现场已经进了“第二节”。

篮球被抛向空中,带起风声。民族中学男篮的小伙子们先是低头,手里紧攥搭在身边队友的短袖,开场第一个回合就杀进篮下,动作有些生猛,拼劲透在眼神上。篮板下起跳,手腕转出一个刁钻角度,球进网的声音像出口令,观众顿时炸开。朱芳雨脸上的笑意淡淡收起,一下子眼神严肃,身子略前倾。每个动作,他盯得很紧。扣篮完成那一刹,整个场面安静一秒,球员落地,全场欢呼,朱芳雨带头鼓掌,耳力好的家长能专门听出他拍手的节奏,比往常多一点锋利。他站起来冲少年们点头,嘴角就有了小孩看见棉花糖的那种欣喜。一名队员趁休息时跑到身边,说朱老师厉害得不像话,一个篮球动作讲得透透的,根本不端,特别亲民。

三分线外,朱芳雨继续展示,他的射篮动作慢下来,讲解比挥臂更到位。学生眼珠转起来,不肯错过一点细节。篮球起跳,划出标准弧线落进篮筐。掌声常常爆发得滞后,大家都在看,短短一次投篮却带动整个场地的呼吸变得紧张。

说起民族中学篮球队,“十七连冠”这个数字一提出来,全校气场直线上升,又像最后一节逆转时全队窒息捏拳的样子。朱芳雨选字准确,说这里的篮球氛围不是吹出来的,是真有人物、真有拼劲。他还专门点出团队协作,“篮球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小朋友听得很认真,队友之间低声讨论,互相指认昨天晚上演练过的战术。

球场外场的气氛慢慢转换,捐赠仪式刚一准备就绪,汗水还留在脸上,校队的同学们一排站齐。东莞市总工会、市劳模协会、赛事运营方,还有公益机构的人群搬出篮球装备,篮球包上“东莞”标志印得特别醒目。最受欢迎的还是造型可爱的文创“劳拉”,队员一个个捧在手里,抬头咽口水,小脸泛红,忍不住去摸一摸。现场有同学看着手腕轻轻发抖,不张扬,安静站着,背后队友拍拍他的肩膀。一个千里之外的东莞,一批专门为铜仁学生带来的支持,不只是物质意义的礼物,其实更像一声召唤:只要肯努力,人人都有走上大赛舞台的那天。

篮球和城市,碰撞得不只在厂里的车间,也不只有赛场。校长宋学超用十足的力气握住朱芳雨的手,空气里都是热气,说孩子们需要这样的榜样和鞭策,这种情谊让学校记得更牢靠。朱芳雨回握,话说得短,“有篮球就有我们共同的语言”。劳模篮球的意义不仅停在分数板,也在每一次上篮、每一次传球里积累。莞铜两地,这样不断往复的交流,把原本两个地图上分隔着高山大河的城市,硬生生用篮球串在一起,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活动结束后,球场边还有学生蹦蹦跳跳不舍得离开。篮球拍在地上的声音渐渐停下去,朱芳雨带着队员和老师,踩着暮色进了中南门古城。街巷曲折,石板缝隙之间冒着秦汉气息,铜仁傩戏表演恰逢其时。喝拦门酒,小球员们一边端杯子一边偏头看长者。傩面具挥舞,东莞和铜仁两地的共同体验,不下于任何一次三分绝杀。灯火冉冉,锦江游船载着交流团顺流而下,河岸两旁居民打招呼,古城夜色,篮球之外的新鲜滋味,满是生活气。

“抹茶之都”自带诱惑力。队员换下球服,店里排队领茶,杯子一只只分给每个人,热气升起。不像在广东点心铺,茶香混着铜仁山野的草气。抹茶师傅表演点茶动作,少年们目不转睛,喝一口说“有点涩”,又补一句“回甘”,这份新鲜记忆印在心里,像刚才扣篮时心跳还没缓下。

现场师生发了朋友圈,配图都是球场笑脸和劳模合影,还有劳拉公仔。留言区一整片“太燃了”,有学生说第一次和鼎鼎大名的国家队前锋一起打球,有的老师感慨“篮球真能改变孩子”,评论直冲教学群榜首。公众号推送,照片下面点赞人数破千,家长在转发时附一句“我们也是莞铜友好见证者”。

朱芳雨和东莞劳模给铜仁的,是直接落地的支持和承诺,而铜仁回以最炽烈真挚的热情。篮球不只是比拼谁高谁壮,谁投得准,其实就是看谁能用一次次奔跑和协作,让梦想找个着力点。有一群人愿意费力气从东莞赶到武陵山腹地,带来体育精神、劳动精神,那份真诚和专注多么难得。民族中学的孩子们,有的可能以后还能走出去,有的最后会选择留乡影响身边的小辈,这种力量静悄悄地扩散。

莞爱铜行,篮球下的牵手。体育和文化把城市之间的距离一步步拉短,铜仁民族中学的篮球梦被点燃,也许某一年,故事会从这个球场延伸到更加遥远的地方。篮球声、掌声、茶香、友谊,一并留在了铜仁最绿的夏天里。

东莞的团队协作,铜仁的拼搏氛围,两座城市的篮球基因有了新的连接。篮球,让世界的边界变得柔软。每一个梦想,都能被点亮。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