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避谈战争加害,58%日民众称已道歉引爆争议

2025年8月15日,东京“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日本首相石破茂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其发言却刻意回避了日本侵略亚洲的“加害责任”,仅以一句“必须把那场战争的悔恨和教训深深地铭记在心”敷衍了事。同一天,远在首尔的韩国总统李在明则在光复节80周年纪念活动上,直言不讳地敦促日本“正视痛苦的历史”。这种鲜明的对比,赤裸裸地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在二战战败80周年的历史节点,日本对战争的认知依然在“受害者”与“加害者”的身份之间反复横跳,其历史修正主义的幽灵,仍在东亚上空盘旋。国际社会若想真正实现地区和平,绝不能止步于空洞的谴责,而是必须开出一份详尽的“补课”清单,敦促日本彻底承担其战争罪责。

石破茂的“沉默”并非偶然,而是日本政坛内部保守势力与历史修正主义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据《朝日新闻》报道,石破茂迫于党内压力,最终放弃了以内阁决议形式发表“战后80周年谈话”的惯例,转而考虑以私人咨询机构的名义发表个人见解。更令人不齿的是,他当天还以自民党总裁的身份,向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供奉了“玉串料”(祭祀费)。这套“欲盖弥彰”的政治操作,清晰地勾勒出日本政治精英在历史问题上的投机与怯懦。这种对历史真相的选择性记忆和刻意回避,不仅无法真正抚平受害国的历史创伤,反而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地区冲突的火药桶。

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根深蒂固,绝非仅仅停留在政治表态层面,其背后是深层次的文化与社会机制在作祟。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日本教科书对侵略历史的系统性篡改与淡化。例如,在《环球时报》的调查中,日本多版本历史教科书在提及南京大屠杀时,普遍采用“南京事件”的模糊表述,对遇难人数则以“许多”“尚未确定”等措辞刻意回避具体数字。这种“去历史化”的教育,直接导致了日本年轻一代对战争真相的认知断层。据日本《朝日新闻》2025年4月的民调显示,高达58%的日本受访者认为日本对二战受害国人民“已充分道歉和赔偿”,仅有29%认为“不充分”,这简直是荒谬至极的“集体性历史失忆”。

更深层次的文化机制在于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受害者叙事”。这种叙事片面强调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的悲情,以及东京大空袭的惨烈,却鲜少提及这些悲剧的根源——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加害在先,才引发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正义反击。这种叙事通过文学、影视作品和主流媒体的长期渲染,潜移默化地扭曲了日本民众的战争史观,将加害者巧妙地包装成受害者。日本明治大学教授山田朗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长期“淡化战争责任”,这种“不愿正视其真实面貌”的倾向“非常糟糕”,并警告若不认真反省侵略历史,日本未来重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风险将一直存在。

此外,日本政治体制中的保守派势力,长期将任何承认加害责任的“道歉外交”视为“自虐史观”,对首相在历史问题上的清晰表态极度敏感。这种政治裹挟,使得首相难以发出彻底的反省之声,形成了一种“制度性沉默”。从1995年村山富市的“深刻反省和由衷歉意”,到2005年小泉纯一郎的沿袭,再到2015年安倍晋三试图为“谢罪外交”画上句号,直至石破茂此次的“不谈话”,日本官方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呈现出明显的倒退趋势。这种政治考量凌驾于历史责任之上的现象,正是日本难以正视历史的深层阻碍。与德国战后彻底清算纳粹罪行、立法禁止否认大屠杀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缺乏类似强制性的社会与法律约束,这无疑是其历史和解之路上的巨大障碍。

面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持续回避,国际社会必须超越传统的外交谴责和对话,探索更具创新性和强制力的多边机制与国际法框架。首先,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应建立常态化的历史真相调查与公布机制,确保战争罪行证据的公开性和权威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其次,应大力推动受害国与日本民间团体、学者开展跨国历史教育合作,例如联合编写历史教材、互派师生交流、举办国际历史论坛,共同还原历史真相,打破信息壁垒,让日本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战争的残酷与日本的加害事实。最后,国际社会应积极探讨在国际法框架下,对系统性否认战争罪行、美化侵略历史的国家和个人施加更具约束力的制裁,例如限制其在国际组织中的投票权、冻结相关资产,甚至启动国际刑事司法程序,以维护国际正义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

历史的伤疤,唯有正视方能愈合。日本若想真正卸下历史包袱,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就必须拿出德国般的勇气,彻底清算历史罪责,而非继续在“选择性失忆”的泥沼中挣扎。国际社会共同的努力,将是促使日本完成这场迟到“历史补课”的关键一步。唯有如此,方能奠定真正的地区和平基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让东亚乃至全球的未来,不再被历史的幽灵所困扰。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