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打起来,欧洲受累,制造业出走美国

说到俄乌那场“大戏”,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多半是“乌克兰太惨了”或者“美俄死磕好热闹”。

可惜啊,剧场的灯一亮,真正倒霉的观众,夜深人静一算账,你会发现其实是欧洲自己罚站角落,成了最扎心的背景板。

别的不说,这个判断可不是咱拍脑袋乱猜,从头到尾,默克尔老太太早在2021年就给过线索,要说这女人敏锐得不像话,也许她本人都没料到,自己卸任后那句话居然成了欧洲未来三年的剧透。

为什么这么说?要么,咱就顺着她的话扒一扒其中的门道:默克尔当德国总理的时候,跟俄罗斯打过无数次交道,北溪管道项目一锹一铲她心里门清,谁能不明白两家是能源“老铁”?

2008年,别人嚷嚷着把乌克兰塞进北约,默克尔第一个跳出来摇头,说“慢点别那么急”,显然不想捅了马蜂窝。

后来克里米亚出事,她一边拉着欧盟凑热闹制裁俄罗斯,一边还端着和普京喝杯下午茶,嘴上不说心里明白,别真闹翻才麻烦。

2021年,她走人的最后几个月,又摆明警告欧洲,“别太信赖俄罗斯天然气,小心有一天出乱子,全得买单”。

要求细究一下那会儿的数据,不得了──欧洲有四成的天然气靠俄罗斯,德国自己家能占到一半还多,你说这关系像不像是喝水都离不开隔壁老王那口井?

故事接下来的转折很戏剧:2022年,俄乌冲突一开场,全欧洲一下子硬气起来,对着俄罗斯就是一轮猛制裁,能源说割就割,还以为这样可以让俄罗斯就范,结果现实啪啪打脸。

俄罗斯“你不收气我自己卖!”北溪管道还真成了给欧洲上紧箍咒,一夜之间气价三百欧起步,谁家都开不起锅了。

德国的工厂,化工巨头,汽车生产线,那叫一个集体“降速”,仿佛全是拆快递拆到一半停电了。

通货膨胀嗖嗖往上冒,民生成本一飞冲天,就连法国意大利也陪着遭罪。

表面一片热闹,实际背地里多半心里骂苦了。

说到底,欧洲这“惨”是怎么来的?

归根结底一句话──能源太依赖外来的便宜货,结构自个儿不争气!

以前俄罗斯的气价低得像捡漏,支撑了大半个欧洲制造业,一夜翻脸,欧美得咬牙转向美国的液化天然气。

你以为这就是救命稻草?不,价格直接贵了一倍还多!

美国这回赚得盆满钵盈,能源出口直接翻番,啥叫赢家?美国人笑开花绝对合理。

非洲中东本来能指望点啥?要命的是法兰西自打从萨赫勒地带撤军,地盘都成了“真空地带”,那些气根本搞不牢,再加上各种政治矛盾,哼哼哈哈的。

这边欧盟还立志到2027年跟俄罗斯彻底断气,乌克兰说断气就断气,供应再掉一大截,“备胎”全是纸糊的。

连匈牙利、斯洛伐克都急得直拍脑门子,忙不迭地找土耳其绕“后门”,结果那条道的容量不过半。

产业上,眼睁睁看着自家的工厂一个个“跑路”去美国。

2022年,美国出台一堆福利法案,企业税都降到和打折促销似的,还真吸引了一波离家出走潮。

德国大厂管算账,这边高通胀高能耗高负担,人家那头补贴直接到位,犹豫啥?收拾行李奔着美元去了。

欧盟的GDP增长像蜗牛赛跑,一年能蹭点1.5%,德国还有倒滑的意思;失业率吓人、财政压力山大,还不得一边心疼、一边哼哼歌?

回头还得硬撑着砸钱去救乌克兰,这军援加重建,佛祖来了都要抱头痛哭。

对比下来,俄罗斯其实还真没被“打烂”。

经济是有掉头,两点几个百分点的缩水,但靠着油气卖到亚洲,价格一抬,也就还能喘气。

一些地盘稳住了,克里米亚什么的还牢牢捏在手里。

北韩都拉过去帮兄弟,战场上更是有添头。

别看遭点损失,人家的架子还在,哪怕是被全球一堆情报分析师盯着,都没人敢说“快垮了快垮了”。

普京嘴上说得含蓄,其实骨子里应该还是挺有底气的。

反观美国,绝对活成了“赢家剧本”!

既没真枪实弹扎进去,又靠卖武器卖能源躺赚。

军事装备连续刷新订单,德国一出手就是几十亿买F-35,新一轮军火出口嗷嗷起飞。

能源也玩得溜,欧洲越不行美国越开心,液化气出口量直线上升。

特朗普上台后更变本加厉,关税一上,把欧洲厂子逼得四处避风头。

2025年,美国和俄罗斯在沙特偷偷谈和解,欧洲、乌克兰都被晾在一边,好像“自家事不让你们外人插话”。

欧洲领导人在慕尼黑会议上急得拍桌子,脑子里全是“我们怎么办”,可惜就是没人搭理你。

跨大西洋的这点情分,早让美国自己割了韭菜,欧洲还没搞明白到底谁是“亲兄弟”。

当然,欧洲内部更是乱得没谱。

德国政坛左一茬右一茬,朔尔茨跟财长掰了,自民党拍屁股走人,极右翼的声音在议会里越吵越响。

各成员国意见各自为政,遇事齐心协力?不存在!

东边儿到波兰,难民问题成了新一轮爆款,五百万乌克兰难民涌过来,大伙都慌了手脚。

欧盟喊出“我们要搞自己防务”,可没了美国的北约撑腰,说白了就是个花架子,一撤了美军,大家全成无头苍蝇。

默克尔退休以后倒是特别低调,写书回忆自己任上的决策,时不时出来发个声,说欧洲要自立自强。

如果套句通俗点的说法,这场危机帮欧洲狠狠卸了妆。

多少年来,他们以为自己手里两张王炸:安全靠美国,能源用俄罗斯,结果俄乌开战一炸,全场露底,全是软肋。

搞环保也不甘落后,北海风电、德国太阳能板建了一大片,但现实就是力不从心,缺口一直补不上。

俄罗斯天然气断得不彻底,卡塔尔气一看欧盟耍脾气就临时“限供”,所有人都在价格跳楼机里上上下下。

2025年了,这数不清的麻烦,欧洲依然看不到头。

从长远角度看,欧洲的教训其实相当深刻。

默克尔当那些老油条们还在玩“一边倒”的游戏时,她早前就敲了警钟,只不过那会儿大家都抱着“远水不救近火”的苟且心态。

这下好了,制造业竞争力真没了,年轻人就业愈发难,社会暗流蠢蠢欲动。

右翼浪潮风起云涌,法国德国选举成了“地震预测”,一不小心就搅了天翻地覆。

想拥抱中国又半遮半掩,表面合作,骨子里小心眼多,落了两头堵的结局。

说难听点,谁都看得出来欧盟这盘棋已经开始僵了。

到头来,默克尔那句预言,几乎成了“咒语”。

一大圈里,欧洲不是战场主角,却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俄罗斯被逼得学会靠亚洲喘息,美国赚得合不拢腿,唯独欧洲人还在咬着牙抠省电灯,巴望着下一个冬天别太冷。

2025年七月过去,这场戏还在继续,能源危机、大国外交轮番上演,欧洲坐头排被人晾起。

但希望哪天,这群当家的人能真“睁眼了”——别再当别人的棋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自己家儿孙要怎么过,还得摸着自家的地板慢慢走。

话说回来,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新鲜的看法?

你觉得欧洲这场困局,真有解吗,还是已经难翻身?欢迎来聊聊你的思路!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