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大规模撤出中国债券,转而投资美国债券潮涌
你卖美债,我又抛中债,资金就像打太极似的,在中美之间来回转悠。一方面,美债不断刷新高点,另一方面,外资似乎在向中国债市挥手告别。
表面上看像是“用脚投票”,实际上却是“动脑调仓”。这可不是随意的一买一卖,而是全球资本在利差、政策环境和市场预期三方面共同压力下,经过深思熟虑的精细调整。
这次动作真的就是所谓的“外资撤走”吗?中国的债市是不是不再那么吸引人了?全球的金融态势究竟在悄悄地变些什么?
双向博弈
外资减少持有中国债券,看起来像是一窝蜂地撤离,但实际上并不是“转身就走”。其实这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讲究策略的调整布局,这里面的算计可不像下围棋那么简单。
到7月那会儿,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持有的美债飙升到了9.159万亿美元,创下了新纪录,外资一个月之内就增加了582亿美元,这事儿倒是挺惹人注意的。
作为美债的“忠实粉”,日本依旧稳居第一位,英国呢,好像突然把仓位全都堆满了,7月一下子膨胀了413亿美元,看来真是“全村的希望”啊。
这边中国的债券市场,几天风又转了,从5月到7月,外资接连抛售了3700亿元人民币,8月还跑了1000亿,外资的持仓回到了五年前的水平。
可别急着给中国债市贴标签,说它“失宠”还真早着呢。其实外资在中国债市的比例也就2.3%左右。换句话说,这不过是棋盘上一颗棋子的走动罢了,根本谈不上整个局势翻盘。
更别说,外资可不光跑美国那边。加拿大、日本、德国这些地方,也都沾了一点边儿。这其实说明,资金更像是在“分散布局”,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多变难料的今天。
中国自己也在悄悄地“调仓”呢,7月里,减持了257亿美元的美债,把持有的规模降到了2009年以来的新低。
其实,这并不算是退出,而是更为细腻的资产布局,比如增加黄金的持有,或者投资那些收益稳健、波动较小的资产类型。这种操作背后,是一种战略性的“稳中求胜”思想。
所以说,这并不是资本“站队”的问题,而是他们根据数据和政策动向,重新绘制出了一张新的局势图。
资本总往哪高往哪跳
其实,资本的走向从来都不是一时的情绪冲动,而是经过复杂算计、明明白白的“利润账”。这回,中美之间的债券资金变动,重点就扎在“利差”这个词上。
这些年外资买中国债券,主要是为了“套利”。他们先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然后买那些利率相对更高的中国债,却不忘用对冲工具把汇率风险给锁住,赚的就是中美利差的这点“差价”。
不过到了2025年,局势就不一样了。从7月起,中美利差迅速缩小,甚至在加上对冲费用后,中国债券的收益率已经“倒挂”了。
也就是说,买中国债券反倒亏本了。这还怎么操作呢?于是,各家机构都纷纷选择“稳扎稳打”,先把手里的债卖掉,确保盈利。
这会儿,美联储突然一出手,在九月中旬把利率下调了25个基点,把政策利率滑到4.00%-4.25%的区间。
这一下,美债价格稍微涨了点,赚取资本利得的空间也变大了,机构投资者就像闻到香味的猎犬一样,立刻跟进了。
摩根士丹利的看法也挺有代表性,他觉得这次降息算是“预防性”的措施,虽然美国经济还没明显减速,但这波降息增加了“安全垫”,让资产价格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再加上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关税政策搞得全球贸易链一阵波动,市场上不安的情绪也跟着升温,美债自然就变成了大家心里的一块“避风港”。
日本呢,靠着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直接买美债,既是为了稳定国际收支,也顺便赚点利息。
在中国,债券市场还受一个“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股债跷跷板”效应。股市一涨,债市就变冷。最近几个月,国内股市表现得挺抢眼,吸引了不少资金从债券市场“转投”股市。
所以说,资金不是“溜走”了,而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个屋檐,核心目的还是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
中国债市正在“另起一行”
外资撤出呢,不过是短暂的现象罢了。中国债市的长期根基没动摇,反而在悄悄进行结构性的升级。你眼睛看到的是外资在抛售债券,却没注意到,更多的资本正排着队准备进场。
到2025年8月,中国债券市场上,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一共“入住”了1170家,持有的债券总额达到了4万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传递出的信号很明显:虽然有人担心,但中国债市的“朋友圈”不仅没有变小,反而在不断扩大。
更关键的是,这个市场正加快“升级闯关”的步伐。9月26日,央行联合证监会和外汇局发布了一份重要公告,表示要推动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的回购操作。
这可不是一般的流程改进,而是在为外资搭建一条“快速通道”,让他们的资金调度更加灵活,风险控制水平也能有所提升。
离岸人民币债券这么火爆,也说明国际资本对咱们中国市场不是“一言不合就走人”。
自2025年起,深圳、广东、海南等地在香港、澳门共发行了125亿元的离岸人民币债券,认购的热情一轮又一轮地刷出了新高。特别是在澳门发行的离岸债券,认购倍数高达6.62倍,真是挺令人振奋的,说明大家对这些债券的“买账”还真不少啊。
还得提一句,中国债券的“性价比”在全球市场中其实还挺有优势的。虽说短期收益率稍微低点,可它的波动不大,信用风险也比较低,最重要的还是,它和欧美债券的相关性很低,甚至有时候还呈现出“反向运动”。
就是说啊,当美债价格下跌时,中国债券可能还能上涨一把,帮一些大型投资机构起到“对冲”这个作用。
从这个角度说吧,中国债市并不是“被冷落”,而是在经历一场“去泡沫”的考验。那些真正关注长远价值的钱,反而会在这时候慢慢开始布局。
资本就像水一样,遇到阻碍会绕开,碰到机会就往里涌。在这场横跨太平洋的“债市迁徙”中,外资可不是一股脑儿“逃离”中国,而是在琢磨、在观察、在不断重新衡量全球金融版图的边缘。
中国债市短期里的起伏,并不意味着未来趋势出现了偏差。市场仍在敞开大门,制度不断优化,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还在逐步累积中。
其实美国债市的火热状态,也未必能持续很久,利率、政策或地缘局势一旦出现变化,资本流向可能立刻转向别处。
谁卖债、谁买入、谁撤离、谁涌入,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全球资金的重新布局才刚刚拉开序幕。
中美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你退我进”那样的两方竞争,而变成了一场围绕分散力量、防御策略和平衡局势的新棋局。谁能在这盘棋中保持冷静,牢牢把住核心价值,谁才有机会笑到最后。
最新资讯
- 2025-11-23银行存款利息一降再降?农民的钱袋子该怎么守才安全
- 2025-11-23华升股份(SH600156):从纺织根基到多元发展的国企转型之路
- 2025-11-23A股顶级龙头股,毛利率高达91%,32家印钞机企业利润再升
- 2025-11-23杨幂的“获奖感言”引发热议,秦海璐的点评,终于有人佩服了!
- 2025-11-23女演员的气质对决,40岁童瑶与42岁蒋欣,同框差距藏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