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蛏子”?满河都是!安徽一女子河边挖野菜偶遇“长条形河蚌”!询问可以吃不?网友:很好吃!但不能吃!

安徽一女子到河边挖野菜,却无意间发现满地密密麻麻的小洞,蹲下一挖,竟挖出了几十个“长条状”的河蚌生物——外形酷似蛏子,又细又长,模样奇特。

这一幕令她颇感惊讶,立刻拍下视频上传网络,不料迅速在评论区掀起热议......

视频博主配文写道:

“挖野菜的时候,在河边看到好多长长的河蚌,像蛏子一样,不知道能不能吃?网友都说是‘淮河小鲍鱼’。”

从画面来看,这些“淡水蛏子”遍布岸边沙滩,藏身于湿润泥沙之间,环境水质清澈,显然是一片生态相对优良的区域。

网友炸锅:这是“蚬子”?是“石河蚌”?是保护动物?

视频一出,网友纷纷留言“科普”:

湖南网友惊呼:“这是石河蚌!我们株洲几十年都没见过了。”安徽本地人表示:“这是我们这的蚬子,美味得很!号称淮河小鲍鱼!”福建网友补刀:“为了这玩意,阜南全年禁渔,但市场上还是能买到,一斤20元的蚬子,一做好吃得不行!”江苏网友则说:“小时候常常在水库挖,用来喂鸡,现在是宝贝似的。”

一时间,各地网友各执一词,争论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这种“长条形生物”到底能不能吃?它到底是不是国家保护动物?

真相揭秘:它是“石蚬”?“河蚌”?都别轻易动手!

经过网友“顺藤摸瓜”式搜索,有人指出:这类外形细长、生活在淡水河滩中的双壳类生物,可能是石蚬、河蚬或石河蚌的一种,属淡水软体动物。

而这些物种中,不少早已被列入国家或地方的重点保护名单中。

例如:

石河蚌、楔形蛤蜊等,已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二级)》;某些区域更将其列为禁止捕捞物种。

也就是说——它们确实好吃,但你不能吃!

“好吃但违法”成共识,吃野生≠吃天然

面对网友疑问,视频博主也坦言:“大家都说好吃,我都想尝尝了,但有人说这是保护动物,我就放生了。”

另有福建网友留言:“评论区以为开玩笑,说是二级保护动物,结果我一查,居然是真的。”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指出,现在市面上仍能买到“蚬子”“河蚌”,甚至还有地方举办“蚬子节”。

那么这些能吃吗?

专业答案是:可能能吃,但必须是正规养殖品种。

安徽一网友透露:“现在野生的不让捕了,市场上卖的多数是人工养殖的,长得像,味道也差不多。”

“水中瑰宝”,保护仍需全民参与

这些貌不惊人的淡水贝类,不只是美食,也是维持河流生态的重要一环。它们能够过滤水质、清除有机物,对维系淡水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一旦滥捕、污染水源,它们的种群将极易崩溃。

有网友调侃道:“当年喂鸡的,现在成保护动物了。”这不仅是讽刺,更是现实的生态警示。

写在最后

河边挖野菜,挖出“淮河小鲍鱼”——这是惊喜,但也是警醒。眼前的“长条河蚌”,也许曾是人们餐桌上的小菜,但今天,它们可能早已戴上“国家二级保护”头衔。

野味虽好,法律红线不能碰,生态之美,在于敬畏自然!

你有没有在家乡遇到过类似的“河边生物”?它们还能吃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知道的“乡野美味”,说不定已经进了保护名单!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