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十八条好汉是哪些人?他们结局究竟是怎样的?

隋唐十八条好汉源自于民间戏曲和评书,这一说法最早由清朝雍正和乾隆时期的评书《说唐全传》提出。进入近现代,评书艺人们基于隋唐十八条好汉,又创造了四猛四绝十三杰等众多英雄形象。实际上,无论是隋唐时期的十八位英雄好汉,抑或是那四猛四绝十三杰,他们的大多命运并不美妙,要么是横遭不幸,要么是结局凄凉,唯有主人公秦琼等寥寥数人得以善终。接下来,我将详细讲述隋唐十八好汉的离世方式以及他们的最终命运。

隋唐第一好汉西府赵王李元霸

李元霸,被誉为隋唐时期第一勇士,他是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第四个儿子,同时也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三位兄弟的亲弟弟,且他们都是出自同一个母亲。

小说中描绘李元霸为如来佛祖的舅舅金翅大鹏鸟转世而来,他天生具备神力,力量无比强大。他性情刚烈,难以驯服,行事手段极为残忍,曾屡次亲手撕裂生灵。他惯用一对重量达800斤的擂鼓瓮金锤,在李元霸手中,这副锤子仿佛成了拍打苍蝇的工具。挥舞锤子打击敌人,对他而言如同击打苍蝇一般轻而易举。在隋唐之际,无人能在他的锤下坚持十个回合,即便是排名第二的勇者宇文成都,亦难逃此命运。

在四明山执行护驾任务期间,李元霸仅用三锤便击退了第三位英勇的裴元庆,紧接着在下午便成功击退了十八路反王的联军。而在紫金山的那场激战中,他再次挫败了各路反王联军的进攻,助力李唐王朝成功夺取了传国玉玺,其英勇之举堪称傲视群雄。

这位英勇无畏的豪杰究竟会以何种方式丧命呢?关于李元霸的去世,在各个版本的隋唐评书中描述各异。在《说唐全传》的最初版本里,李元霸被誉为无人能敌,天下无敌,唯有天命能够终结他的生命。因此,作者为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死亡方式,即被天雷所击毙。

依据书中所述情节,李元霸在夺得传国玉玺后凯旋而归,他的姐夫柴绍便前往潼关迎接他。他们一同踏上归途,准备去见李渊。然而,当他们行至中途,天空突然电闪雷鸣,李元霸狂妄自大,高举铁锤指向苍穹,怒斥道:“哼,你这可恶的天公,为何要在本公子头顶喧哗不止?”

李元霸话音刚落,一道惊雷猛然击中了他的锤子,瞬间李元霸便被天雷击得化为灰烬,仅剩下一副铠甲和两柄铁锤。他的姐夫柴绍目睹此景,惊得目瞪口呆,随后抚摸着铠甲痛哭失声,无奈之下只得携带传国玉玺以及各路反王归顺大唐的降书降表,返回长安将它们交给李渊。

因为这个版本中充斥着过多的封建迷信观念,所以到了近现代,著名的评书艺术家陈荫荣先生对李元霸的死亡情节进行了修改。在陈荫荣先生整理的长篇评书《兴唐传》中,他将李元霸的死因改为了被宇文成都的师傅鱼俱罗所杀害。

依据《兴唐传》记载,宇文成都惨遭李元霸以肉搏之力撕裂成两半,宇文成都的师傅鱼俱罗闻讯后痛不欲生,立誓要为爱徒复仇。鱼俱罗乃兴隋九老之一,亦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勇猛之士。在与李元霸的交手中,他发现李元霸力量惊人,非常厉害,然而他很快便心生一计,意图用计谋击败李元霸。

鱼俱罗与李元霸交手后,便施展拖刀计迅速撤离,李元霸对此计策一无所知,于是急忙策马追赶。鱼俱罗在前方听到李元霸的马蹄声愈发临近,突然勒住马匹,将刀换至左手,施展早已失传的转马刀绝技,猛然转身,一刀便将李元霸的头部斩落,一代勇将李元霸就此命丧鱼俱罗之手,拖刀计与转马刀绝技的配合,使得这位猛人最终命丧黄泉。

这个版本叙述得更为科学和规范,因为李元霸被天雷击毙的情节确实有些过于荒诞。此外,鱼俱罗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隋朝的著名将领,当时被誉为当世的楚霸王,传说他天生拥有重瞳,外貌与项羽颇为相似,同样也是战场上的勇猛之士,曾多次率领军队抵御突厥的侵袭,让突厥人不敢轻易南下放牧。然而,遗憾的是,他因隋炀帝杨广的猜疑而被害。

李元霸在评书里是个虚构的角色,但他确实有历史依据,他的历史原型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李玄霸,也就是李元吉的亲哥哥。然而,历史上的李玄霸并非像评书中那样英勇,他在十五岁那年就早逝,关于他的事迹记载并不多。

隋唐第二好汉天宝大将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隋朝权臣宇文化及的儿子,手持凤翅镏金镋,他的武艺在隋炀帝杨广眼中出类拔萃,因此被特别授予了天宝大将军的称号。

宇文成都勇猛非凡,位列隋唐十八好汉第十六位的秦琼秦叔宝与他交锋,一招之间便败下阵来,这充分彰显了宇文成都的勇猛之姿。

宇文成都与李元霸之间有着天然的敌意,李元霸对其有着绝对的压制力。在隋炀帝面前,宇文成都曾遭遇李元霸的挫败,若非李渊及时阻止,恐怕宇文成都那时便会被李元霸不留余地地击败至死。

宇文化及对隋炀帝进行了弑杀,李世民随后携弟弟李元霸前来争夺传国玉玺。在紫金山一役中,宇文成都与李元霸再度交锋,然而这一次,李元霸毫不留情,竟徒手将宇文成都撕裂为两半。

宇文成都无疑是评书艺术中塑造的一个虚构角色,而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宇文化及并未有名为宇文成都的儿子。宇文化及的子嗣仅有两位,分别是宇文承基和宇文承趾。

隋唐第三好汉银锤太保裴元庆

裴元庆被誉为隋唐第三条好汉,依据小说中的描述,他乃山马关总兵裴仁基之子,同时也是一位锤法高超的武者。他所使用的武器是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在小说中,裴元庆以勇猛著称,被誉为力大无穷,其双臂之力可达万斤,而他所持的银锤重量更是高达600斤,仅次李元霸的瓮金锤。

裴元庆在父亲裴仁基率军进攻瓦岗寨之际,不幸被瓦岗军师徐茂公布下的计谋所俘,而他的姐姐则后来与乱世中的魔王程咬金结为连理。

在四明山之地,十八路反王无人能敌李元霸之勇猛,唯有裴元庆能够硬碰硬接下李元霸的三锤,见此情形,李元霸心生怜悯,遂放过了裴元庆一命。

裴元庆的结局在《说唐全传》中有所描述,其中提到他最终加入了瓦岗军,并在攻打五关的战役中不幸丧命。具体而言,裴元庆在战斗中被虎牢关的总兵、被誉为隋唐第十条好汉的尚师徒所算计。尚师徒利用虹霓关的总兵、隋唐第十一条好汉新文礼作为诱饵,将裴元庆引诱至庆坠山。在那里,尚师徒运用雷火阵将裴元庆残忍地烧死。

在《兴唐传》的故事里,裴元庆不幸被黑风山大王聂世雄以暗器击杀。聂世雄擅长使用飞刀暗器,他趁着瓦岗军前往扬州争夺传国玉玺之际,便率领手下企图攻占瓦岗寨。裴仁基作为裴元庆的父亲,率先挺身而出与对方进行一对一的较量,却不幸被对方施以飞刀暗算,命丧黄泉。裴元庆怀着为父报仇的急切心情,也未能幸免于难,同样遭到了对方的暗算。最终,程咬金挺身而出,挥舞三板斧将聂世雄斩为两截,为裴仁基和裴元庆报了仇。

裴元庆,这位评书中的虚构角色,其历史原型可追溯至隋朝河南道讨捕大使裴仁基的长子裴行俨。裴氏父子曾接替被瓦岗军所杀的名将张须陀,率军讨伐瓦岗,却不幸遭遇战败,无奈之下只得向瓦岗军投降。随后,瓦岗军在洛阳军阀王世充的攻击下溃败,裴氏父子再次被迫,只得向王世充投降。

裴行俨在军队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被誉为可敌万人的勇将,这使得王世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猜疑。裴家父子同样因王世充的猜疑而感到忧虑不安,于是他们密谋推翻王世充,意图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侗为帝。然而,计划不幸泄露,王世充先发制人,将裴家父子全部杀害。

裴仁基幸得部下相救,其幼子裴行俭得以幸免于难。此子日后成长为唐朝的杰出将领,于唐初年代,为大唐的疆域拓展立下了显赫的功勋。因此,他被誉为武庙七十二位名将之一,备受后世敬仰。

隋唐第四好汉紫面天王熊阔海

隋唐时期,排名第四的勇者熊阔海在太行山脉自立为王,他自诩为天下第一勇士,拒不接受排名第十八条的绿林首领单雄信的领导。后来,熊阔海决定下山挑战天宝名将宇文成都,却不幸败北,多亏了秦琼的及时援手。

在太行山脉中,熊阔海凭借双手击毙了两头凶猛的老虎,这一壮举恰巧被隋唐时期的第五位英勇豪杰伍云召目睹。伍云召对熊阔海的英勇举动深感敬佩,随后便与他结为异姓兄弟。

扬州的反王集会上,各路反王不幸落入隋朝的陷阱,隋军猛然降下千斤闸,意图一举将他们全部消灭。在这危急关头,熊阔海挺身而出,以他超凡的力量托举起千斤闸,使得其他反王得以逃脱。然而,在众反王成功逃走后,熊阔海因体力耗尽,最终被千斤闸压得粉身碎骨。

熊阔海系一虚构角色,并无历史依据,然而其形象塑造得颇为成功。尽管他是个鲁莽且缺乏谋略的勇者,但在关键时刻,他展现出了极高的义气,不惜牺牲自己,拯救了众多反王。每当我目睹熊阔海为救他人而被千斤闸压得粉身碎骨的场景,心中总会感到一阵酸楚。

隋唐第五好汉南阳侯伍云召

伍云召,隋唐时期第五位英雄,乃开国元勋伍建章之子,他在太行山脉邂逅了熊阔海,并与他结为金兰兄弟。不幸的是,伍建章因隋炀帝的猜疑而被害,当时伍云召担任南阳关的总兵,于是他毅然起兵反抗隋朝。在对抗隋炀帝派来的麻叔谋时,伍云召曾将其打得溃不成军,但最终还是败在了宇文成都的手下。

伍云召在败给宇文成都之后,便有了带着家人逃离南阳的念头,然而他的妻子因担心自己会成为他的负担而选择了自杀,无奈之下,伍云召只得将年幼的儿子伍登托付给了农民朱灿,而他自己则成功突围,逃至河北,投奔了反王李子通,并被李子通委以重任,任命为都元帅。

伍云召最终随李子通一同前往扬州,意图夺取传国玉玺。然而,在争夺玉玺的盛会上,伍云召因疏忽大意,不幸被高丽国大将左雄的坐骑——没尾驹——的马尾巴击中,导致其头部受伤严重,最终不幸丧命。

伍云召,这位出自评书的故事人物,并无真实的历史依据。然而,他的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既儒雅又智慧,且勇猛无比,堪称全能型将军的典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的结局却显得过于草率。

隋唐第六好汉双镗无敌伍天锡

伍天锡,隋唐时期第六位英勇豪杰,乃伍建章的亲侄,亦即伍云召的叔伯兄弟。他擅长驾驭一对混天镗,那对镗锤分量惊人,每件重逾二百斤,被誉为双镗无敌。因自幼父母俱丧,伍天锡得以被叔叔伍建章收留于家中。然而,成年后伍天锡却未能修身养性,竟偷取家中钱财用于赌博,激怒了伍建章,最终被愤怒的叔叔逐出家门。

伍天锡自伍家离析后,四处漂泊,不久遭遇土匪徐开达拦路抢劫,伍天锡便将其制服。此后,徐开达邀请他前往陀螺寨,伍天锡便成了那儿的山大王,且不受绿林总瓢把子单雄信的管束。

在南阳关反隋的初期,伍云召曾派遣使者前往陀螺寨,寻求伍天锡的援助。然而,伍天锡在途中与下山寻找伍云召的熊阔海不期而遇,由于彼此陌生,两人便发生了冲突,争执持续了半个多月,这期间耽误了对伍云召的救援行动。

后来,在扬州举办的争夺传国玉玺的盛会上,伍天锡受到隋唐第八位英雄、靠山王杨林的邀请,协助大隋把守关卡,他负责镇守天昌关。李元霸的忠实追随者、隋唐第十五位英雄银锤梁师泰,为了给李元霸开道,在天昌关外被伍天锡迅速击败,这一举动激怒了李元霸,使得伍天锡被愤怒的李元霸毫不犹豫地一锤击杀。在《兴唐传》这部作品中,伍天锡的结局是遭到了精通暗器之术的苏定方的暗算,最终不幸丧命。而伍天锡,则是一个在评书故事中构建出来的虚构角色。

隋唐第七好汉冷面银枪罗成

罗成,隋唐第七条好汉,乃北平王罗艺之子,与主人公秦琼,二人乃表兄弟之谊。罗成在民间享有盛名,被誉为“冷面寒枪”,其容貌亦俊美非凡,素有“俏罗成”的美称。罗成武艺超群,精于使枪,后随表哥秦琼一同投奔瓦岗军。

在扬州举办的争夺传国玉玺的盛会上,由于李元霸与宇文成都缺席,伍云召不幸遭人暗算丧命,伍天锡亦被李元霸击毙,罗成在无人可挡的形势下,连续斩杀四十二名对手,赢得了武魁之誉,并成功夺取了传国玉玺。更令人称奇的是,他最终还以回马枪刺杀了靠山王杨林。然而,罗成在之后与李元霸的交手中,不幸被一锤砸断长枪,被迫逃生,而瓦岗军也无奈交出了传国玉玺。

瓦岗军瓦解之际,罗成随秦琼一同向唐朝投降,进而成为了李世民麾下的得力战将。及至刘黑闼与苏定方起兵反唐,李渊派遣李建成领军围剿刘黑闼。然而,李建成却借此公报私仇,设计陷害罗成,使他无法返回城中。罗成不幸陷入苏定方的伏击,最终被苏定方的军队以万箭齐发,射得体无完肤,命丧黄泉。

罗成在评书中固然是虚构的形象,然而他的父亲罗艺却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罗艺乃唐朝初期一位杰出的将领,被誉为开国名将。然而,罗艺并无子嗣名为罗成。事实上,罗艺并非忠臣,他属于太子李建成一方。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之后,罗艺并未臣服于李世民,反而以替李建成报仇为名,起兵反唐。最终,罗艺被李世民击败并处死。

罗成的历史原型是唐朝初期的大将罗士信,但罗士信与罗艺在血缘上并无关联,仅是同姓而已。罗士信和秦琼曾是隋朝名将张须陀的部属,张须陀战败后,他们转投瓦岗军。随后,罗士信又随秦琼归附大唐。在李世民平定刘黑闼的洺水之战中,罗士信独自守卫洺水城,成功牵制了刘黑闼的主力。然而,他最终被刘黑闼击败并俘虏,面对刘黑闼的招降,他坚决拒绝,最终英勇就义。李世民对罗士信的死深感悲痛,不惜重金亲自赎回其遗体,并给予厚葬。

隋唐第八好汉靠山王杨林

杨林,隋唐时期赫赫有名的第八位英雄,出身于隋室宗亲。他不仅是开创隋朝基业的隋文帝杨坚的亲叔父,而且自小便随其兄长、北周时期的大将杨忠驰骋疆场。在隋朝,杨林享有崇高的声望,且武艺超群,深得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敬重与礼遇。

在反王们纷纷起兵反抗隋朝的时期,杨林密谋策划了一场在扬州举行的争夺传国玉玺的大会。他意图将众多反王召集一处,企图一举歼灭他们,然而不幸的是,他的计划遭到了破坏。最终,杨林本人在麒麟山被罗成用回马枪刺杀。值得一提的是,杨林这一角色纯属评书中的虚构,在历史中并无此人。

隋唐第九好汉赛关公魏文通

隋唐时期,第八位英勇豪杰是守卫潼关的魏文通。他外貌与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颇为相似,且擅长使用一把金刀,因此被尊称为“金刀将赛关公魏文通”。他武艺超群,曾在数回合之内击败了秦琼,且坚定不移地追随杨林,誓死捍卫大隋江山。

关于魏文通的死亡,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流传。在《说唐全传》里,记载他死于瓦岗军白衣神箭手王伯当的一箭之下;而在《兴唐传》中,魏文通在征讨瓦岗的过程中,被罗成运用枪法梅花七蕊,一枪刺穿肠子,导致内脏尽毁而亡。

魏文通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隋朝的著名将领卫文升。当年,隋炀帝南巡之际,委派卫文升镇守长安,以辅佐代王杨侑。然而,当李渊率军攻打长安时,卫文升已年届七十七岁,深知难以抵挡李渊的强大军队,遂自请辞职。李渊最终攻克长安,卫文升深感自己对隋炀帝的托付未能完成,心怀愧疚,最终因忧愤而离世。

隋唐第十好汉四宝将尚师徒

隋唐时期,排名第十的英勇之士是隋朝的虎牢关总兵尚师徒,他不仅拥有高超的武艺,更拥有四件珍贵的宝物,它们分别是提炉枪、呼雷豹、七翎甲以及马鸣盔。

这把提炉枪具备放血槽的设计,一旦被其刺伤,伤口便会持续出血不止。此外,枪头上还悬挂着一个香炉形状的铜制坠饰,在交战过程中,铜坠可被甩出,用以对敌人进行远距离攻击。

呼雷豹堪称一匹骏马,其头顶生有瘤状物。骑手只需轻轻一按此瘤,便能引发它发出类似猛虎的咆哮声,那声响足以令敌方骑手惊恐失措,甚至使他们的坐骑瘫痪。

七翎甲,亦称唐猊铠,由特殊材质制成,具备极高的防御能力,刀枪难入其身,堪比现今的防弹装备。

马鸣盔亦称夜明盔,其盔顶镶嵌着一颗璀璨的夜明珠。在夜间行军之际,这颗夜明珠能够照亮方圆五六里的范围,使得周边五六里内如同白昼般明亮。

因此,尚师徒凭借这四件宝物便足以横扫天下,而他个人的武艺更是出类拔萃,所以世人尊称他为“四宝大将”,并且将他列入隋唐十大豪杰之列。

瓦岗军进攻虎牢关之际,尚师徒被秦琼的计谋所骗,被迫出关,同时心爱的宝马呼雷豹亦被盗走,导致虎牢关沦陷。后来,尚师徒意识到局势已无法挽回,深感对隋炀帝有愧,遂选择自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被秦琼的英勇所折服,将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了他,并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四件宝物也都赠予了秦琼,最终以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尚师徒这一角色纯粹是评书故事中的虚构形象,在历史记载中并无其人,其出现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将宝物赠予主角秦琼。

隋唐第十一好汉八马将新文礼

虹霓关总兵新文礼,位列隋唐第十一条好汉,他拥有超凡的力量,体魄强健,被赞誉为能够横扫八匹马,使其倒退,也能拉回九头牛,因此人们称他为八马将。

《说唐全传》中,新文礼的辉煌时刻便是他设计雷火阵,诱使隋唐第三条好汉裴元庆丧命。因此,在瓦岗军进攻虹霓关之际,秦琼对新文礼诱杀裴元庆的行为怀恨在心,便联合众多瓦岗英雄共同对抗新文礼。结果,新文礼在秦琼的双锏之下命丧黄泉。

在《兴唐传》这部评书中,裴元庆并未在新文礼的诱杀下丧命,因此也就没有瓦岗好汉联手围攻他的情况。新文礼在故事中是被自己的妹妹新月娥背叛,而新月娥则倾心于瓦岗军的白衣神箭手王伯当。趁着新文礼病重之际,新月娥献出了霓虹关以示投降,新文礼因此感到对大隋的愧疚,最终选择了自尽离世。王伯当对新月娥背叛兄长新文礼的行为深恶痛绝,竟毫不犹豫地将其处决,从这个版本来看,新文礼一家人的结局实在凄惨。

隋唐第十二好汉双枪老将定彦平

定彦平,隋唐时期声名显赫的勇士,位列第十二条好汉,乃隋朝开国之际的杰出将领。他与杨林、罗艺情同手足,结为金兰兄弟,故在罗成尚幼时便将其收养为义子。定彦平武艺超群,尤其擅长使用双枪,因此被誉为“双枪将”。

在杨林征讨瓦岗之际,特地邀请了已退休的老将定彦平复出,然而定彦平在复出途中却邂逅了正准备投奔瓦岗的义子罗成。

罗成巧妙地诱使定彦平透露了双枪的奥秘,随后在交战过程中,罗成凭借单枪之力击败了定彦平的双枪,直至那时,定彦平方才意识到自己被自己的义子所欺骗。

定彦平的结局在各个评书版本中有所差异,如在《说唐全传》里,定彦平因认为义子罗成欺骗了自己,导致杨林阵法被破,对结拜兄弟深感愧疚,遂在愤怒中自尽离世。而在《兴唐传》中,定彦平则因被罗成欺骗而心灰意冷,从此选择隐退江湖,出家为僧。

自然,定彦平在评书作品中是一个虚构的角色,而在隋朝的开国将领名单中,并无此人的身影。

隋唐第十三好汉金刀将左天成

隋唐时期,排行第十三的英雄乃隋朝汜水关的总兵官左天成,他体格强健,手持一把金背砍山刀,武艺超群,被誉为金刀将。

杨林于扬州精心策划了一场比武大会,旨在夺取传国玉玺,并意图一举歼灭各路反王。为此,他特意派遣左天成负责守卫铁闸门,待杨林一声令下,即刻放下铁闸,将各路反王围困于城内,予以截杀。

左天成在结果中遭遇了意图突围的紫面天王熊阔海,尽管他征战沙场多年,却并未将熊阔海视为对手。然而,熊阔海的膂力和武艺均在他之上。当熊阔海一枪刺来,左天成原本以为凭借金刀可以挡下,却未料到熊阔海的力气极大,膂力远超他,金刀未能挡住,最终被熊阔海一枪刺穿。熊阔海在杀死左天成后,才用力托起千斤闸门,成功救出了各路反王。

左天成也是评书中的虚构人物,历史上隋朝的将领中没有这个人。

隋唐第十四好汉铁枪将来护儿

隋唐时期,排名第十四条的英雄人物是隋朝山东地区的兵马监军使来护儿,他精通一杆镔铁枪的运用,因此被尊称为“铁枪将”。当秦琼被任命为济南府的官员时,来护儿与他之间一直存在矛盾,两人曾进行过一场比武,结果来护儿仅用三十回合便击败了秦琼。

秦琼等人后来逃离了山东,来护儿遂将秦琼的母亲、妻子以及他认作结拜兄弟的罗士信拘捕。来护儿对罗士信的侮辱尤为严重,而罗士信虽然傻气,却力大无比,一时怒火中烧,竟将来护儿的铁枪折断,并将其打死。

来护儿,一位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然而他的官位在评书中的描述之上,他是隋朝的杰出将领,官拜左翊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等职位在朝廷中属于显赫的高官。隋炀帝南巡时,由来护儿率领禁卫军保驾护航。然而,在江都,宇文化及挑起兵变,残忍地杀害了隋炀帝。来护儿闻讯后,悲痛欲绝,仰天长叹,遗憾自己未能尽忠职守。他恳求叛军迅速将自己处决,以便在九泉之下守护隋炀帝。不幸的是,来护儿因此被叛军杀害。在历史上,来护儿被视为对隋炀帝忠心耿耿的大忠臣,然而,在评书中,他却被描绘成嫉妒贤能、擅权跋扈的人物。

隋唐第十五好汉双锤将梁师泰

隋唐时期排名第十五的英勇人物是绿林好汉太平山庄的庄主梁师泰,他擅长使用锤子,力量惊人,挥舞着重量达160斤的镔铁锤。梁师泰曾以三回合的交手击败了单雄信,但之后单雄信召来了路过的李元霸,意图对他进行惩罚。

李元霸仅用两锤便将梁师泰击败,随后便收服了这位新信徒。梁师泰自此心甘情愿为李元霸开道,在扬州之会上,他充当李元霸的先锋。然而,在天昌关,梁师泰遭遇了守关的第六位英雄伍天锡,并在三回合内被伍天锡的双镗击败。这一事件激怒了李元霸,导致他暴怒之下瞬间斩杀了伍天锡。

梁师泰是评书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这个人。

隋唐第十六好汉小孟尝秦琼

秦琼,这位隋唐第十六条好汉,在评书里同样扮演着主角。他一生秉持仁义之心,慷慨解囊,广结天下朋友,对待朋友更是义薄云天。因此,江湖中人都尊称他为“小孟尝”。秦琼不仅武艺超群,擅长使用双锏,更是以马蹄踏遍黄河两岸,锏法横扫三州六府而闻名。

秦琼起初与志趣相投的兄弟们在瓦岗寨结盟反隋,瓦岗寨瓦解后,他先是向王世充投降,然而目睹王世充的狡诈,心中对其不屑,遂策划与兄弟程咬金一同归顺了李世民。

秦琼此后始终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的战功。随后,他又协助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帮助他登上了皇位,被封为护国公。在隋唐十八条好汉中,秦琼的结局堪称最佳。他亲眼见证了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直至贞观年间,因年事已高而离世。

秦琼乃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确为唐朝的开国功臣,与评书所述其与来护儿关系不和的情况不同,史实中的秦琼实则是由来护儿亲自栽培的将领,备受来护儿的赏识。归顺唐朝后,他始终忠诚于大唐,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唐朝初期李世民亲自钦点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唐第十七好汉双鞭大将尉迟恭

尉迟恭,被誉为隋唐第十七条好汉,他原本是一名铁匠,精通使用雌雄双鞭,力大无穷。起初,他投靠了山西的反王刘武周,但后来刘武周背叛唐朝,与李世民展开了激战,曾创下日抢三关、夜夺八寨的赫赫战功。秦琼曾与他交手,两人激战难分胜负,留下了三鞭换两锏的传奇故事。最终,尉迟恭被秦琼的品格和魅力所打动,选择了归顺大唐,从此成为了李世民最信任的大将。

尉迟恭随秦琼一同投身李世民麾下,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协助李世民成功登基称帝。他与秦琼同列于隋唐十八条好汉之中,且是结局最为圆满者之一。在评书故事中,他形象鲜明,直至晚年因病离世。

尉迟恭,一个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世人皆知他名为尉迟敬德。此人是李世民最为信赖的将领之一,位列玄武门之变时的十大将行列(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秦琼并未参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同时,他也名列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

隋唐第十八好汉赤发灵官单雄信

单雄信被誉为隋唐第十八条好汉,在评书里他是二贤庄的庄主,同时也是九省绿林的总瓢把子,外号赤发灵官。他手持一柄金顶枣阳槊,专走黑道。因李渊误杀了他的兄长,单雄信与李唐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深仇,他宁死也不愿向唐朝投降。

单雄信与秦琼情谊深厚,随后众多绿林好汉在瓦岗寨结盟起义对抗隋朝。瓦岗军溃散后,单雄信归附了王世充,鉴于与李渊之间有杀兄之恨,他并未随秦琼一同向李世民投降。当李世民进攻王世充,围困五龙时,单雄信被罗成设谋生擒,他拒绝了军师徐茂公的劝降,最终在李世民的命令下被处决。

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单雄信这位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他与徐茂公的历史原型,即唐朝的著名将领徐世勣,关系异常亲近,他们结为兄弟,誓言共生死。单雄信在历史上以枣阳槊著称,勇猛无比,在军队中享有“飞将军”、“万人敌”的美誉。瓦岗军溃散之际,单雄信选择了向王世充臣服。然而,单雄信曾在战场上与李世民险些交手,险些将其斩杀。因此,在李世民攻破王世充的势力后,即便面对俆世勣的恳求,李世民仍坚决决定对单雄信实施死刑。

俆世勣因未能救下单雄信而深感悲痛,于单雄信被斩首前亲自前往探望。他心怀愧疚地表示,自己无力救下单雄信。为了不违背昔日的誓言,俆世勣毅然割下大腿上的一块肉,递给单雄信食用,以此表明,在国事未定之际,他尚不能随单雄信一同赴死。他以大腿之肉,象征着与单雄信同生共死的结拜誓言。

单雄信并未对俆世勣有任何责怪之意,他明白自己命悬一线,于是豪情万丈地吞食了俆世勣大腿上的肉,随后毅然决然地赴死。单雄信遇害之后,俆世勣为其收敛遗体,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此外,俆世勣还将单雄信的家属视如己出,悉心照料。单雄信之子单道真在俆世勣的精心抚养下茁壮成长,并在其安排下步入仕途,成为朝廷官员。

写在最后

总体而言,隋唐时期的十八位英雄豪杰大多结局凄凉,命运多舛,其中最为悲惨。然而,结局相对圆满的,非主人公秦琼与尉迟恭莫属,他们二人最终归顺大唐,助力国家开疆拓土,成就了辉煌的功业。

当然,在众多流传于文学领域的隋唐十八好汉中,绝大多数均为虚构角色。然而,其中仍有一部分人物源于真实的历史记载。具体到隋唐十八好汉,其中确有四位历史人物的身影,他们分别是来护儿、秦琼、尉迟恭和单雄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这四位人物形象与史实中的真实人物有着显著的差异。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