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股大降温!新妖老妖接连停牌,仅剩的ST妖股还封不封板?

一家连续亏损四年、营收不足3亿、被挂上ST退市风险警示的家居用品公司,在年内实现了48次涨停。 此刻,它的股价在盘中波动,主力资金正在犹豫:要不要按下第五次停牌核查前的最后一个涨停板?

这个场景发生在2025年9月26日的A股市场。 同一天,两只因股权变更而暴涨的“新老妖股”已被监管停牌核查。新妖股在连续15个涨停后第三次停牌,年内涨幅已达10倍;老妖股也不甘示弱,在创下20倍涨幅后遭遇第二次停牌核查。

停牌核查本应是监管层给市场降温的手段,在这轮炒作中却呈现出反常效果。 ST亚振第三次停牌核查时,市场投机情绪不减反增,部分投资者甚至将停牌视为一种洗盘手段,认为复牌后股价必将大涨。

这种对监管信号的误读并非个例。2021年,ST天成在连续25个交易日涨停后,即便公司多次澄清不存在酒企“借壳”、“重组”行为,仍遭遇三次停牌核查。 交易所发现,个别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拉抬开盘价、维持涨幅限制价格等影响市场正常交易秩序的行为。

更令人担忧的是基本面与股价的严重背离。 ST广道在14个交易日内股价涨幅高达251%,期间5次触及30%涨停,而该公司正深陷重大违法退市漩涡。 证监会调查显示,该公司通过伪造合同、发票、银行单据等全套资料,虚构购销业务。

炒作资金为何偏爱这类问题股? 股权变更是最常用的“故事模板”。新妖股的控股股东以23.98元每股转让51%股份,现股价已涨至111.28元;老妖股转让价仅7.78元,现股价已达132.10元。 收购方尚未注入任何资产,市值就已翻了三倍多。

监管层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近年来,交易所对正常股和问题股采取了差异化监管策略。 对于热门的概念炒作,只要合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未出现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情形,监管倾向于让市场自行调节;但对问题股的投机炒作保持高压态势。

这种差异化监管在2024年的市场中得到体现。 深圳华强等大涨股未出现停牌核查,而ST富润等问题股遭遇了停牌核查。 监管层试图在不过多干扰市场情绪与遏制过度投机之间寻找平衡。

停牌核查的实际效果有时有限。 ST曙光在2022年经历了过山车式走势:八九月连收20多个涨停板,十月连收10多个跌停板,十一月又连收10多个涨停板。 即使在公司明确表示“小米公司从未与公司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接触”后,市场炒作仍未停止。

部分投资者陷入一种误区,将停牌核查误读为“妖股认证”。 他们认为,能被停牌核查的股票必然有特殊题材,复牌后还会有上涨空间。 这种心态忽视了停牌核查的本意,通过暂停交易让市场冷静,对异常交易行为进行调查。

随着退市制度改革的推进,“应退尽退”理念正在强化。 一些被炒作的ST股其实已锁定退市。 例如ST苏吴,根据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已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即便如此,该股仍在2025年8月连续5个交易日大幅上涨,单日换手率高达20.93%。

ST股本身代表公司内控存在问题或基本面恶化。 尤其是ST公司,可能已经“病入膏肓”,投资价值存疑。 跟风炒作这类股票,尤其是在其已触及退市指标的情况下,风险极高。

在资本市场生态加速优胜劣汰的背景下,ST股的“壳价值”已大幅压缩。 那些抱着捡便宜心态的投资者,往往成为炒作资金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接棒者。 一家核心业务被证实长期造假的公司的所谓“价值”,不过是沙上城堡。

市场交易数据显示,在ST妖股涨停板犹豫不决的背后,是散户跟风与游资操纵的交织。 北交所案例中,账户通过涨停价持续挂单强化封板,另有账户通过拉抬、对倒操作放大成交量,诱导散户跟风。 这些行为严重扰乱市场正常交易秩序。

上市公司停牌核查通常从信披角度进行排查,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买卖、资金进出的维度关注相对有限。 这导致即使公司层面没有未披露重大信息,股价仍可能因资金推动而异常波动。

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问题股面临的退市风险日益增加。 2024年5月,ST股板块指数年内累计下跌41%,63只ST股跌停。 那些缺乏实际业务支撑的ST股,在退市新规持续落地的背景下,正在失去炒作的空间。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