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征途映今夕:缅怀历史中永恒闪耀的精神丰碑!

1948年,淮海战役的炮火声震天动地,一辆吱呀作响的独轮车,在华北平原的泥泞中,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军民鱼水情。 37位村民,用这辆车往返76次,硬生生从后方运送了3万斤救命粮到前线,车斗上那道深深的压痕,是历史的勋章,也是对当下“精致利己主义”的一记响亮耳光。

这辆车,和那576万英烈的名字一起,拷问着我们:如今躺平刷剧的你,是否还记得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是用什么换来的? 时间倒流回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阴冷潮湿,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江竹筠,这位年仅29岁的女共产党员,面对竹签钉指、老虎凳的酷刑,发出了“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铮铮誓言。 她的蓝色旗袍上,斑驳的血迹是信仰的颜色。

从白公馆到渣滓洞,短短两百多公里,三千多名革命者倒下,他们用生命,也要在黑暗中撕开一道口子,让黎明的曙光照进来。 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的故事,早已写进教科书。

1941年秋,为了掩护老百姓转移,五位战士将日军引上绝路。 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他们砸碎枪支,纵身跳下悬崖。

这种“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血性,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你是否知道,抗日战争期间,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这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更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无法弥补的民族伤痛? 沂蒙红嫂,一个响亮而充满温情的名字。

在沂蒙山区的红嫂纪念馆里,那口石臼,无声地讲述着一段乳汁救伤员的感人故事。 1943年冬,聋哑妇人明德英,用自己的乳汁,挽救了一位八路军战士的生命。

这样的故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数不胜数。 胶东妇女拆门板做担架,太行百姓冒着枪林弹雨送粮送药,苏北儿童为新四军站岗放哨。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句口号,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密码。 淮海战役,陈毅元帅曾感慨地说,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五十天里,苏鲁豫皖四省,五百四十三万民工,二十万副担架,八十八万辆独轮车,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运输大军。

他们推的,不仅仅是粮食弹药,更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迸发出的磅礴伟力。 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两岸的渔民,主动拆下自家的船板,为解放军架桥铺路,这种军民鱼水情,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是否还记得,是谁为我们负重前行?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九千六百多块墓碑,静静地诉说着远征军将士的英雄事迹。 每年清明,孩子们都会来到这里,为烈士墓碑描红,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历史的记忆,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万人坑,卢沟桥的弹痕石,东北抗联密营的遗址,西柏坡的土坯房,这些历史的坐标,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嫦娥五号带回了月球的土壤,福建舰劈波斩浪驶向深蓝,脱贫攻坚的阳光,照亮了最后一个贫困村……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旗帜,离不开人民群众用汗水浇灌的沃土。

当我们在贵州天眼聆听宇宙脉动,在港珠澳大桥上感受中国速度,当白衣天使逆行抗疫,守护人民健康,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庄严承诺——永不忘记来时的路,永远珍视用生命换来的光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那辆静静陈列的独轮车,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但那段用鲜血与汗水铸就的历史,永远是民族精神的坐标。 我们享受着和平,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老人们安详地晒着太阳,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五百七十六万英烈的凝视,离不开亿万民众的默默付出。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悲情,而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 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一边心安理得地“躺平”。真正的爱国,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立足岗位,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交出的时代答卷。 在新的征程上,让我们以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那么,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你又将如何把爱国之情,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呢?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