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拒接电话,50%天价关税!美印盟友翻脸背后,莫迪对特朗普说了不

谁能想到,印度总理莫迪竟然连续四次拒接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电话? 这可不是普通朋友间的冷战,而是两个拥核大国之间罕见的外交僵局。 根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消息,特朗普近几周曾至少四次尝试与莫迪通电话,但均遭到拒绝。 这种情况在国际外交史上都极为罕见,尤其是发生在两个自称是“战略伙伴”的国家之间。

这一切的导火索,源于特朗普对印度发出的关税威胁。 7月30日,特朗普公开称印度为“死亡经济体”。 8月6日,他签署行政令,以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征收额外的25%关税。 而这还只是第一波。 根据特朗普7月31日签署的另一项行政令,从8月7日起,美国已经开始对印度商品征收25%的“对等关税”。 两项叠加,印度输美商品面临50%的关税税率。 美国国土安全部随后宣布,自8月27日起正式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

特朗普政府的理由直指印度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 美方称印度持续进口俄罗斯原油和国防装备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构成威胁”。 特朗普还曾指责印度政府通过进口俄罗斯石油“间接帮助俄罗斯获利”,甚至称印度“不在乎乌克兰人的死活”。

面对美国的压力,莫迪并没有选择妥协。 在8月2日的一次讲话中,莫迪明确表示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呼吁民众购买和支持本土产品。 这番言论被视为他对特朗普“死亡经济体”评论的间接回应。 在美国关税正式生效的前一天,莫迪在一场集会上更加坚定地表示:“我的政府绝不会让小企业家、农民和畜牧业从业者受到任何伤害,无论面临多大压力,我们都将不断增强自身力量予以抵制。 ”

印度政府的强硬态度有着深厚的国内民意基础。 民调显示,73%的印度受访者支持莫迪在关税问题上保持强硬态度。 高关税加上冒犯性言论,激怒了印度政府和公众,引发印度国内反美情绪高涨,孟买和新德里等地爆发抗议集会。

专家分析认为,莫迪拒接特朗普电话既是出于“深切的愤怒”,也是经过“谨慎考量”。 一方面,这是向国内选民表达他对特朗普言论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也是避免直接与特朗普通话可能陷入被动,因为特朗普可能利用通话主导对话或歪曲结果。 印度外交界人士表示,莫迪回避通话是为了防止通话内容被外界误解或利用,尤其是在特朗普曾声称自己调停了印巴冲突问题。

特朗普确实曾多次宣称自己在印巴冲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8月26日的白宫内阁会议上,特朗普称今年5月印巴冲突开始后,他给莫迪打电话警告说如果冲突持续美国将不再与印度展开贸易谈判。 据他描述,在他打电话5个小时之后,印巴就达成了停火。 但这一说法遭到印度政府的否认,指出停火是印巴双方谈判达成,没有第三方干预。 莫迪当时曾明确表示,印度过去从未接受过调停,今后也绝不接受。

贸易数据揭示了这场冲突的严重程度。 2024年,美印双边贸易总额约为1300亿美元。 印度对美主要出口产品包括药品、汽车零部件、电器产品和宝石。 根据全球贸易研究倡议(GTRI)的数据,印度每年向美国运送价值约865亿美元的商品。 其中,大约602亿美元(66%)将面临50%的关税。 另有34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关税保持在25%,而276亿美元,主要是制药、电子和石油产品,继续保持免税。

关税战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可能相当严重。 彭博经济研究估计,印度GDP增速或因此放缓0.9个百分点。 凯投宏观的分析师预计,美国关税生效后,印度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都将下滑0.8个百分点。 英国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的分析师还预计,美国关税生效后,印度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都将下滑0.8个百分点。

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主席拉尔罕警告,美国的50%关税将对印度出口造成重创,可能影响联合会成员对美国近55%的出口。 受影响最大的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纺织品、海鲜、宝石、珠宝和皮革。 分析师警告说,这一举措可能会威胁到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并使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少0.5%。

但美国自身也并非没有代价。 印度是美国药品、农产品和部分化工品的重要来源地。 关税提升势必推高这些商品的终端价格,加剧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 印度《经济时报》评论认为,这次加征关税不仅打击印度出口,也会反向影响美国消费者,商品价格可能上涨,家庭成本上升,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这场冲突可能改变整个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美国本欲通过加强与印度的经济合作,打造“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 但一边要拉印度作“印太支点”,一边又下重税,这不仅会令印度对美国的战略可靠性产生疑虑,也会使盟友与国会鹰派质疑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一致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美印关系紧张之际,中印关系却出现了改善迹象。 8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中印边界问题中方特别代表王毅应邀访问印度并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 这是时隔三年,王毅外长再次访问印度。 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双边、地区和国际问题进行了积极、建设性、前瞻性讨论,达成10项共识和成果。

这些共识包括:中方欢迎印度总理莫迪出席即将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双方同意相互支持办好主场外交活动;同意尽早恢复中国内地和印度直航航班;同意采取具体措施为两国经贸投资流动提供便利;同意通过友好协商,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分析认为,中印关系的重启,有赖于2024年10月习近平主席同莫迪总理在俄罗斯喀山的成功会晤。 而中印关系的加速改善,部分“归功”于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印美关系的“高开低走”。 特朗普上台之初,印度自认为与美国已建立了特殊的战略伙伴关系,可以在关税等问题上得到美国的特殊照顾。 意想不到的是,特朗普威胁对印度征收高达50%的关税,逼迫印度作出实质性让步。 此举让印度战略界意识到,过去美国承诺要帮助“印度崛起”,可能更多是印度自己的“一厢情愿”。

印度前驻联合国大使赛义德·阿克巴鲁丁表示,对印度来说,特朗普关税不仅是贸易纠纷还是对印美合作信心的一次重击。 即便心怀不满,印度并未放弃与美国继续谈判。 印度外长苏杰生23日表示,印度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仍在继续,但谈判中有底线不能触碰,也就是印度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

在多边场合,印度也显示出对美国霸凌的抵制。 莫迪在8月15日印度独立日讲话中表示,“会像一堵墙一样坚决抵抗任何威胁到农牧渔从业者利益的措施”,多少显示出印度不会完全屈服于美国。 舆论认为,印度可能加快与俄罗斯、中国、海湾国家在能源、农产品和本币结算上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去美元化”与区域金融合作。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加征关税的做法,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北美观察栏目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这一关税举措,本质上是“短期政治收益”与“长期战略风险”的典型博弈。 短期内,它展示的是“对外强硬”形象,部分迎合了国内政治。 如果该政策长期维持,美国可能得不偿失,把印度推向更加独立甚至更“南方化”的道路。

50%的关税并非简单贸易争端。 对美国而言,这是一次“以关税为外交”的政治操作;对印度而言,这是一次“战略自主”的考验。 而对国际格局而言,这可能成为全球南方进一步抱团、挑战经济霸权的又一推动力。 关税大棒打向印度,但震荡回声或许会远超华盛顿预期。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