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角下的俄罗斯:那些被误解的刻板印象

哎,今儿早上我起来泡了杯茶,坐在窗边刷手机,正好看到一篇讲俄罗斯的文章,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心里头一堆想法,就想跟你唠唠。你说这事儿怪不怪,咱们脑子里对俄罗斯的印象,是不是老是那种特别冷、人都长得壮、动不动就喝伏特加、说话嗓门大?我以前也这么想,可后来发现,好多事儿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你比如说,我一直以为莫斯科那地儿,冬天得冷得没法活,毕竟都快挨着北极圈了。结果你猜怎么着?人家莫斯科的年平均气温是5.6度,哈尔滨才5.2度。也就是说,莫斯科居然比咱们东北的省会还暖和那么一丢丢。这事儿要不是我亲眼在资料里看到,打死我都不信。咱们总觉得俄罗斯冷,其实人家黑海边上还有亚热带呢,索契那地方,夏天热得人都冒汗,哪像咱们印象里全是冰天雪地。

还有喝酒这事儿,简直被传得神乎其神。好像俄罗斯人一生下来就得抱着伏特加喝。可你查查数据,2016年全球人均酒精消费量,俄罗斯排第十六,第一名是摩尔多瓦。这说明啥?说明人家确实喝,但真不算最能喝的。可为啥电影里全是一个劲儿地拍他们灌酒?拍完还打架?时间一长,你脑子里就形成固定画面了,觉得他们一天到晚不是喝酒就是干仗。你说这公平吗?

我前两年认识一哥们儿,去圣彼得堡出差待了仨月。回来跟我说,那边人其实挺有礼貌的,地铁里都安安静静,没人嚷嚷。他还特意去看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说里头养了七十多只猫,每只都有名字有档案,工作人员当宝贝似的照顾着。你想想,这能是“冷酷无情”的民族干得出来的事儿?人家对猫都这么上心,能是电影里演的那种机械人?

还有更离谱的,网上老有人吹俄罗斯美女多,说那边适合娶媳妇。听着挺美,可实际情况呢?俄罗斯女性是比男性多一千万,但多出来的主要是老太太。年轻人里头,反而是男的多。你真要找个年轻姑娘结婚,难度不小。而且那边法定结婚年龄最低能到14岁,听着吓人吧?但那是特殊情况,一般也得18岁。这说明啥?说明咱们在网上看到的,好多都是断章取义,光挑吸引眼球的说。

你再看文化这块儿。俄罗斯有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文学深度,全世界都服气。音乐上有柴可夫斯基,美术上有康定斯基,这些都是顶尖的大师。可你看好莱坞电影,有谁提这些?没有。电影里只给你看黑帮、特工、酗酒的军官。时间一长,你就忘了他们也有细腻、感性的一面。这种只展示阴暗面的做法,其实挺伤人的,等于把人家整个人文传统给抹了。

还有个事儿让我特别感慨。现在市面上卖的俄罗斯套娃,九成以上居然是咱们哈尔滨生产的。你说这算不算讽刺?人家的传统工艺品,反倒是我们这边在做。可外国人买回去,还是觉得这是“纯正的俄罗斯风情”。这说明啥?说明符号可以复制,但背后的真实生活,往往被忽略了。你买个套娃,以为了解了俄罗斯,其实你只是买了个壳儿。

再说说地理。俄罗斯那地儿,大得吓人,面积跟冥王星表面差不多。西伯利亚铁路一趟坐下来,得七天七夜。贝加尔湖深得能装下整个地球的淡水。可这些,咱们平时提得少。咱们老盯着他们政治强硬、跟西方对着干。可你想想,谁家门口老有人想撬门,能不防着点吗?格鲁吉亚、乌克兰那几回“颜色革命”,玫瑰啊橙色啊,听着挺好听,可背后都是啥?人家能不警惕吗?

我就在想,为啥西方老把俄罗斯当“反派”?是不是因为不了解?欧洲历史上,斯拉夫人占了一半地盘,可咱们学历史,老是罗马希腊日耳曼,斯拉夫人一笔带过。你不了解,那就只能靠想象,想象出来的东西,能靠谱吗?不了解就容易瞎猜,瞎猜就容易出偏见。

那你有没有发现,咱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被别人误解?比如外国人觉得咱们都吃蝙蝠、都练功夫?其实哪有那么玄乎。可他们通过电影、新闻看到的就是这些,时间一长,就成了“常识”。这不跟咱们看俄罗斯一样吗?

所以我就琢磨,人跟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最难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先放下脑子里的成见。你得愿意听听对方说的是啥,看看真实的数据和生活,而不是光盯着那些戏剧化的片段。你觉得呢?你对俄罗斯的印象,是不是也经历过这么个转变过程?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