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国际大手笔并购“隐形冠军”南通星辰,能否逆转亏损泥潭?

南通星辰不是普通公司,2022年他们的聚苯醚材料被选进国家工信部的单项冠军名单,这背后其实是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渗透,产业链上下游都盯着他们的每一步动作。

说到南通星辰的实力,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6.85亿元,2024年44.10亿元,到了2025年上半年就有23.70亿元,净利润也节节高攀,这样的增长势头,谁看了不心动?

交易如果年内完成,中化国际账面上上半年就能多出23亿收入,这不是小数目,尤其对连亏两年的中化国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谁能不心生期待。

化工行业周期性强,波动大,中化国际近两年已连续亏损,面对行业低谷,公司对外口风很紧,只透露按全年规划推进,业绩预告里信息有限,外界只能猜测他们的底牌到底是什么。

南通星辰和中化国际其实同属化工新材料阵营,主营业务高度重合,环氧树脂、双酚A、聚苯醚、PBT,这些产品在汽车、家电、涂料等传统行业早已打下基础,新能源、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也正加速渗透。

中化国际并购南通星辰,想要的不只是收入,还有产业链协同和技术补强,聚苯醚、PBT这些工程塑料能和现有ABS、PA产品线搭配,做出更有竞争力的组合,吸引更多高端客户,实现一体化解决方案。

环氧树脂和双酚A业务互补,产能、牌号、客户应用都能互通,产业链规模化后,议价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都能提升,这种协同效应是单靠扩产和降本做不到的。

南通星辰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深度,要比很多同行更扎实,核心中间体到下游改性工程塑料都能覆盖,这种体系优势不是短时间能复制的,换句话说,收购后中化国际有望迅速补齐短板。

并购完成后,南通星辰就会进入中化国际的合并报表,资产、收入、利润全都能提上来,最关键的是,收入来源更分散,整体经营风险也能分散,不再被单一产品和周期性死死牵制。

回头看中化国际,1998年成立,2000年上市,至今已是全球100多个国家有客户的大型国企,核心竞争力在中间体、新材料、聚合物添加剂等领域,过去的高光时刻也不少。

2017年业绩曾暴增,2021年收入达到806.48亿元,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增608.9%,但2022年以后,化工行业整体进入低谷,中化国际净利润从2023年亏损18.48亿元扩大到2024年28.37亿元,2025年上半年预计还要亏8.07亿到9.49亿。

亏损原因一方面是主营业务受化工品价格下行拖累,另一方面也有新装置投产初期的阵痛,但公司强调碳三等新装置产能负荷逐月提升,产业链一体化和成本优势开始显现,新装置亏损逐步收窄,未来有望扭转。

虽然整体业绩下滑,但部分重点产品表现依然抢眼,2025年上半年,防老剂销量同比增长6.26%,双酚A增长32.40%,环氧树脂增长23.49%,尼龙66更是大涨70.99%,生产端产能利用率也在稳步提升,碳三产业链2025年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9%。

这种表面上的低谷和局部的亮点,折射出中化国际的复杂处境,一方面急需新业务拉动业绩,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丢掉传统优势,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已经箭在弦上。

南通星辰的加入,无疑会带来技术、产能、产品线等多方面的补强,但收购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整合能否顺利推进,业务协同能否发挥最大效益,这一切都还充满变数。

市场对这场并购的反应热烈,复牌即涨停,但能否持续,还得看双方团队的执行力,以及行业整体环境的变化,毕竟化工新材料领域的竞争和周期波动从不会停歇。

中化国际要想彻底走出亏损阴影,光靠一次并购远远不够,技术创新、管理升级、市场开拓都要跟上,只有多线作战,才能在这个强对抗的市场里站住脚跟。

这场交易更像是一场豪赌,是对未来的押注,也是对自己底气的考验,成败难料,但机会已经摆在眼前,接下来就看谁能笑到最后。

中化国际大手笔并购“隐形冠军”南通星辰,能否逆转亏损泥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