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黄河园的防洪功能,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工程奇迹伟!
一、黄河边的清晨
清晨六点,天刚泛白,薄雾如纱般笼罩在黄河岸边。我裹紧外套,沿着堤岸缓步前行。脚下的青石板被夜露打湿,映着微弱的晨光,泛出冷冽的光泽。远处,几只白鹭掠过水面,翅膀划破寂静,惊起一圈涟漪。
“老李,又这么早来遛弯?”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回头一看,是住在河东村的老张,他手里提着个保温杯,脸上挂着笑。
“可不是嘛,”我停下脚步,“这黄河园修好了,走起来舒坦,空气也新鲜。以前哪敢想,家门口能有这么一片景儿。”
老张点点头,目光投向远处那道蜿蜒的生态堤坝:“听说这园子不光好看,还能挡洪水?”
“何止是挡,”我语气里带着自豪,“去年汛期,上游水位猛涨,可咱这儿一点没淹。人家说这是‘柔性防洪’,用植被固土,用湿地调蓄,既保安全,又护生态。”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老张咂了咂嘴:“真神了。我小时候,黄河一发脾气,村子就得搬家。现在倒好,人和河,也能和平共处了。”
二、记忆中的洪流
听到“搬家”两个字,我的心头猛地一沉。记忆像潮水般涌来——1996年那个夏天,暴雨连下七天,黄河水咆哮着漫过旧堤,浑浊的浪头卷走了庄稼、院墙,甚至邻居家的小牛。父亲背着母亲蹚水转移,我在后面跌跌撞撞地跟着,泥浆灌进鞋里,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那时的黄河,在我心里是暴烈的、不可控的。我们敬畏它,却无法与之共存。
可如今,站在这片由科技与智慧构筑的黄河园中,我忽然觉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悄然改变。
三、工程师的坚持
去年秋天,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园区开放日活动,见到了负责设计黄河园生态防洪系统的工程师王工。他四十出头,皮肤黝黑,说话时总爱用手比划。
“很多人以为防洪就是垒高墙、砌水泥,”他站在观景台上,指着脚下起伏的草坡,“但我们反其道而行。你看这片斜坡,种的是芦苇、香蒲和沙柳,根系发达,能牢牢锁住泥土;下面还有渗水层和导流沟,洪水来了,先滞留、再过滤,最后才排入主河道。”
我忍不住问:“万一洪水太大呢?这些植物能顶得住吗?”
王工笑了:“我们测算过百年一遇的水位,整个系统都有冗余设计。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眼神认真,“我们不是在对抗自然,而是在学习它。湿地本身就是天然的‘海绵’,我们只是帮它恢复功能。”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工程奇迹”。它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叠,更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
四、孩子们的笑声
上个月,我带孙子小宇来黄河园放风筝。他跑在绿道上,红风筝在风中摇曳,像一团跳动的火苗。
“爷爷,为什么这边的草地软软的,不像公园那么硬?”他停下来喘气,仰头问我。
我蹲下身,拨开草叶,露出下面疏松的土壤:“因为这里要‘喝水’啊。下雨的时候,水会慢慢渗下去,存起来,不让它乱跑。”
小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指着远处一群野鸭:“它们是不是也住这儿?”
“是啊,”我轻声说,“以前它们不敢来,怕人、怕污染。现在环境好了,鸟儿也愿意安家了。”
看着孩子纯真的笑脸,我心中涌起一阵暖流。我们这一代人曾与黄河为敌,而他们,或许将学会与河流共生。
五、守护者的信念
傍晚,夕阳把黄河染成金色。我再次走上堤坝,遇见正在巡检的护园员小陈。她穿着制服,手持记录本,仔细查看每一处植被状态。
“每天都来?”我问。
“嗯,风雨无阻。”她抬头笑了笑,“这不仅是工作,也是责任。你想想,多少代人盼着黄河安澜,现在我们赶上了,就得守好。”
我默默点头。是啊,这座园子,既是防洪的屏障,也是生态的课堂;既是工程的胜利,更是文明的进步。
六、人与河的和解
濮阳黄河园,不仅仅是一座公园。它是智慧的结晶,是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的见证。在这里,防洪不再意味着割裂与隔离,而是融合与共生;生态保护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当白鹭再次飞过水面,当孩子的笑声回荡在绿道,我知道——黄河,终于安静了下来。而我们,也终于学会了倾听它的呼吸。
这,便是真正的奇迹。
最新资讯
- 2025-10-27卡拉格对萨拉赫的担忧,不只是状态那么简单
- 2025-10-27斯洛特昏招废麦卡,马奎尔准绝杀,曼联2-1破利物浦主场不败金身
- 2025-10-27印尼足协宣布主教练克鲁伊维特下课,昔日豪言壮语成过河拆桥笑柄,球迷质疑决策真相引发热议
- 2025-10-27中国新型六吨级直升机取代直九系列,实力究竟有多强大?
- 2025-10-27伊朗远程攻击与无人机齐袭引发热议!以色列联合美英约旦4月14日深夜紧急拦截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