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镇标搬迁,南翔人惜旧,新址氛围不如从前

看到白鹤镇标被搬走,心里怎么说呢,有点五味杂陈。南翔人都懂,这个地标不光是造型酷挺,是南翔脸面、标志、骄傲。九十年代,能在大马路口弄个180万的工程,而且要说建得真有气场——高高耸立,一只白鹤振翅欲飞,那种抬头就能看到的感觉,跟南翔这几年想腾飞的劲头是一样的。谁说不是,听身边长辈说,那个时候每次路过都得感叹一句,这才像样,南翔这地方有盼头。

搬迁其实不是新闻,哪怕早早知道,真去看了新址,不敢说有点失落只能说大半夜吃了凉面。站在骏丰嘉天下门口,看到白鹤放在那里,说实话,真不像以前。就算还在沪宜公路上,对街就是古猗园门口,但气质整个换了。原先是大马路交叉口,无数路人、车辆擦肩而过,白鹤直接立在中心位,眼神都不自觉地被吸过去。现在,广场两边全是商铺、小区门,只要脚步慢一点,都能直接错过去,谁会特意驻足?本来镇里的核心地标,一下成了新小区的打卡雕塑。想说不落寞也难。

讲真,这种感觉南翔人心里都有数。老地标搬去新地方,还是不是镇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镇标讲究啥,就是那个“主场气场”,你南翔东大门,得有抬头可见的记忆点。地标不是自己在那站着就算数,而是要和环境融一块,成为本地的坐标。原来在真南路和沪宜公路交界,人来人往,每天无数上班的、骑车的、跑长途的,早晚都得瞄一眼。就像有的人说,镇标就是南翔的我们的门神、护卫。有象征,有情感,甚至有点老上海味道。现在呢,放在住宅区门口,就像班里班草被安排到冷门座位,想注意到都有点难。

其实可以理解,城市规划总得变,嘉闵线建设强行推进,原址确实腾不出地。南翔地价早就刷新一轮又一轮,地铁打通,拆迁也早已不可避免。公共标志物只能让道。可是还是觉得不甘心,毕竟老白鹤真的陪着一路走来,见证了南翔广东商圈崛起,看过黄渡大道延展,看着无数租客变业主。别说以前了,现在想想每次外地亲戚来,总能说那只大白鹤就是镇标,特有面儿。

搬走之后发现有失落的人不少,朋友圈转发,微信群调侃。一句“镇标搬家了,南翔江湖再无东门”刷起小作文。也有网友开玩笑,要不要给白鹤办个“二次出山仪式”,顺带整个重置发布会。其实说到底,人都有念旧情怀,特别对陪伴成长的东西。老一辈把地标和家门口树、老邻居一样看重。

又想起西安钟楼、广州小蛮腰,每个地方自己的名片,换了个地方那味道就变,哪怕样子没变。南翔本来也不大,镇标位移,直接成了“归隐”小青年的样子。以前白鹤一展翅,整个沪宜路都是“锋芒毕露”。现在换成广场小景,怕是来遛娃的都没认出来这就是南翔主角。

其实这事也不是全无好处。有些人说,搬到古猗园对面,白鹤终于回家,风水又好了。之前那里也有过同款雕塑,只是拆迁年头已久。现在回归本源,也说得过去。只不过少了点气势。新南翔发展快,商业区、高铁站都起来得比原来想象中还猛,房价涨的让人头皮发麻,年轻人越聚越多,生活节奏也比十九世纪快一百倍。镇标跟着时代坐地铁“搬家”,似乎也是顺着城市发展逻辑。

但话说回来,地标的灵魂,是在心里,不是在地图。只要这只白鹤还在南翔,哪怕它坐落地铁上,藏在商业广场,南翔人都不会忘记这面象征。未来某一天,说不定又穿越回市中心,谁知道?反正这个镇标,永远是南翔的镇标,只是地理位子换了,江湖地位不会变。

对比别的地方,做得好还得是那些能把地标和城市规划两全的人,上海市区很多商圈老地标,就是老建筑和新风貌结合。南翔或许也可以想想,能不能让白鹤镇标和商圈、地铁、居民联系得再紧密一点,把冷冰冰的雕塑,做成线下活动、夜景灯光,让大家能亲近、拍照、聊天,让记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纯粹的“供观赏”摆件。

说到底,镇标是南翔的精神名字,是大家的归属感,这一点不用搬迁来搬迁去去考验。只要大家心里装着白鹤,愿意在朋友圈里转发,拍照分享,地标都有存在的意义。带着希望,不管它是“东大门守卫者”,还是“广场仙鹤”,都是南翔的骄傲。

如果有人问,镇标搬了还算不算镇标?我的答案:哪怕它在别处,南翔白鹤始终是我们的象征。现在和未来,不变的底色是人的情感,是对家乡的热爱。只要南翔人在,那只白鹤,就永远都在。

本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