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总部写字楼将被司法拍卖,涉及2.76亿不良债权

近日,阿里资产平台挂出的一则拍卖信息,将融创中国再次推向舆论焦点—— 其位于北京望京融科中心的两间写字楼即将被司法拍卖。

这场起拍价合计不足4000 万元的资产处置,背后牵扯的是高达 2.76 亿元的金融借款纠纷,折射出这家曾经的地产巨头在债务泥潭中的挣扎与行业调整期的集体阵痛。

一、司法拍卖:2.76 亿债务的 "冰山一角"

此次进入拍卖流程的资产,是望京融科中心的 1021 室与 1023 室写字楼。根据阿里资产平台信息,两间房产的起拍价分别为 1869 万元、2102 万元,均为评估价的七折,合计建筑面积超 1500 平方米,拍卖将于 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竞价。

这一处置的源头,是融创涉及的一笔 2.76 亿元金融借款纠纷。北京国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从某银行收购该笔不良债权后,因融创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还款义务,北京金融法院已依法查封上述房产并启动拍卖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两间写字楼按起拍价成交,合计不足 4000 万元的金额也仅能覆盖债务的约 14%。业内人士推测,若此次拍卖回款不及预期,债权人可能进一步申请执行融创其他楼层资产,这意味着融创的资产处置进程才刚刚拉开序幕。

二、融创的化债困局:从 "最困难时期已过" 到总部资产不保

近年来,融创的财务压力已成为行业公开的难题。2023 年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后,公司被迫收缩战线 —— 部分职能部门从北京撤回天津总部,仅保留品牌、融资等核心部门在望京融科中心办公,以此降低运营成本。

为化解危机,融创抛出了"债转股" 这一重磅方案。在 2024 年股东周年会上,董事长孙宏斌曾信心表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只需等待 2024 年 9 月 15 日香港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债转股方案,即可 "大功告成"。

根据方案,融创计划将 95.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680 亿元)债务转化为股权,试图一次性剥离近七成的境外债务压力。

然而,方案的推进并未阻止资产被处置的脚步。作为融创北京总部所在地,望京融科中心的部分房产被司法拍卖,不仅暴露了其资金链的紧张程度,更让市场对其债务重组的实际效果产生疑虑。

三、望京融科中心:从扩张标志到转型阵痛的见证者

望京融科中心对融创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处办公场所—— 它是融创高速扩张时代的 "勋章",如今却成了行业调整期的 "痛点"。

时间回到 2016 年 9 月,融创以 138 亿元收购联想控股旗下融科智地,将包括望京融科中心在内的 42 个项目收入囊中。这笔交易堪称融创全国布局的 "关键一跃":42 个项目遍布北京、天津、重庆等 16 个一二线城市,为其后续规模扩张奠定了土地储备基础。

2017 年,融创再联合富力收购万达 13 个文旅项目 91% 股权,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正是为了衔接与万达的交易、统筹全国战略,孙宏斌将总部迁至望京融科中心,形成 "北京 - 天津" 双总部格局,彼时的融创正站在发展的巅峰。

如今,曾经象煌的总部资产面临司法拍卖,恰是融创从"规模为王" 到 "活下去" 的战略转型缩影。从耗资百亿收购到被迫拍卖资产偿债,望京融科中心的命运转折,道尽了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高速扩张到深度调整的剧烈变化。

四、行业镜鉴:扩张狂欢后的风险管理拷问

融创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房地产行业周期调整的典型样本。从 2004 年走出天津、布局全国,到 2013 年跻身房企销售 TOP10,再到 2016-2017 年密集发起百亿级并购,融创的崛起路径,曾是无数房企效仿的 "高杠杆扩张模式"—— 通过举债拿地、并购扩大规模,依托房价上涨实现资产增值。

但随着 "三道红线" 等调控政策落地、市场需求萎缩,高杠杆模式难以为继。融创的债务危机与资产处置,本质上是行业 "去杠杆、去库存" 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过度依赖外部融资、债务结构失衡,一旦现金流承压,便会陷入 "资产处置 - 信用受损 - 融资更难" 的恶性循环。

此次望京融科中心的拍卖,既是对融创的警示,也是对全行业的提醒:房地产行业已告别 "规模至上" 的时代,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企业生存的核心命题。

目前,融创的债转股方案仍在推进中,其化债之路能否如孙宏斌所言 "大功告成",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融创还是整个房地产行业,从 "高速扩张" 到 "稳健发展" 的转型,注定是一场充满阵痛的长跑。望京融科中心的未来,也将继续牵动着市场对房企债务化解与行业复苏的关注。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