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医改直击看病难:CT价格降10%,医生70%工资固定

看病难、看病贵,是长期困扰群众的民生痛点。“十五五”期间,医改剑指这一痛点,以“公益性”为核心,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与医务人员薪酬改革双管齐下,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向患者倾斜,用实实在在的举措破解“看病贵”“留人才”难题。

一、CT价格降10%:让检查不再成为“负担”

“十五五”医改的重要方向之一,是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降低群众就医成本。其中,CT等大型检查项目的价格调整,直接回应了患者对“检查贵”的关切。

根据国家医保局及多地政策,2025年以来,全国已有22个省份完成放射检查类项目价格规范,CT平扫、增强等项目的价格均有明显下降。以广东、安徽为例,CT平扫价格从过去的300多元降至200元左右,降幅达30%;部分省份的PET/CT等高价项目,价格更是“腰斩”。这些调整,既考虑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成本,也充分兼顾了患者的承受能力。

价格下降的背后,是国家对“以检养医”模式的破除。过去,部分医院依赖大型检查的收入维持运营,导致患者检查费用居高不下。如今,通过整合收费项目、剥离捆绑成本(如实体胶片不再打包计价,改为数字影像云存储),以及设备集采带来的成本降低,CT等检查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推动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检查结果互认机制的普及,减少了重复检查的需求,让患者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钱。

二、医生70%工资固定:让医疗回归“技术本位”

医生是医疗体系的核心,但长期以来,“以药养医”“以检养医”的模式,导致医生的收入与药品、检查挂钩,技术价值被低估。“十五五”医改的关键突破,是提高医生固定薪酬比例,让医生的收入与技术、服务挂钩,而非与创收挂钩。

借鉴三明医改的“541”薪酬模式(医生、护理药剂、行政后勤薪酬总额占比为5:4:1),多地已明确将医生的固定薪酬比例提高至70%左右。例如,河南安阳等首批“三明医改经验示范城市”,将医生团队的薪酬总额占比定为50%,其中固定薪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中的固定部分)占比达70%;行政后勤人员的薪酬占比则压缩至10%,彻底扭转了“行政臃肿、临床吃亏”的畸形局面。

固定薪酬比例的提高,意味着医生的收入更加稳定,不再依赖开药、开检查来增加收入。这一改革,既体现了对医生技术价值的认可——主任医师的基本年薪可达30万元,副主任医师25万元,主治医师20万元;也推动了医疗服务的优化——医生更愿意花时间与患者沟通,更注重诊疗的精准性,让医疗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同时,编制内外人员的同岗同酬,也解决了基层医生“留不住”的问题,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扎根基层,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三、双改革联动:破解“看病难”的核心密码

CT价格下降与医生固定薪酬提高,看似是两个独立的举措,实则形成了“成本降低—收入优化—服务提升”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CT等检查价格的下降,减少了医院的“创收压力”,让医院有更多精力放在提升服务质量上;另一方面,医生固定薪酬的提高,让医生不再为“创收”发愁,能够专注于诊疗本身。这种联动,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更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不用再为高昂的检查费犹豫,不用再担心医生“过度医疗”,能够更放心地看病。

从长远看,这两项改革是“十五五”医改“公益性”导向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让医疗成本更加合理;通过优化医务人员薪酬,让医疗人才更加稳定。两者共同作用,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向患者倾斜,逐步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难题。

“十五五”医改的这两项举措,看似微小,却蕴含着深刻的民生温度。CT价格降10%,降的是患者的经济负担;医生70%工资固定,稳的是医生的职业信心。两者联动,让医疗体系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让群众能够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更 affordable 的医疗服务。这,正是“十五五”医改的核心目标——让医疗回归本质,让健康更有保障。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