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大妈”靠身材在网上火了,标题还问“老头们馋不馋”,这背后到底是解放天性,还是新的流量陷阱呢?

2024年,短视频上最火的不是小鲜肉,反倒是一群‘大妈’,标题还特直接:这身材老头们馋不馋?这事儿吧,越想越不对劲。

01

这年头,你要是打开那些短视频APP,划拉个十来分钟,保准能刷到这么一类视频。

视频里头的主角,不是啥二十出头的小姑娘,而是一些看着怎么也得有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往上的“大妈”。

她们可能穿着紧身的瑜伽裤,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那身材保持地,说实话,比好多年轻人都好。

也可能穿着旗袍,在公园里扭着腰,一颦一笑,风韵犹存。

镜头语言也挺讲究的,要么是怼着身材曲线拍,要么就是慢动作特写,把那种成熟女性的魅力给你放大到极致。

配的音乐呢,要么是怀旧金曲,要么就是那种节奏感特别强的流行歌。

到这儿为止,其实都还算正常,人家爱美,展示自己,没毛病。

但坏就坏在那个标题和评论区了。

标题往往都特别直接,毫不掩饰,就跟咱们开头说的那样:“大妈这身材,老头们馋不馋?”或者更露骨一点,“这样的阿姨,你几点回家?”

一下子,整个视频的味儿就变了。

本来一个挺励志,挺有美感的自我展示,被这个标题一框,立马就成了一道菜,专门摆给“老头们”看的。

这还不算完,你再点开评论区看看,那才叫一个精彩。

简直就是个小型的社会观察样本。

里头大致能分成三拨人。

第一拨,就是标题里点名的“老头们”,或者说是心态上的“老头们”。

他们的评论也特直接:“馋!太馋了!比我家那黄脸婆强多了!”“这才是女人该有的样子!”“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各种虎狼之词,夹杂着流口水的表情包,扑面而来。

他们是这个视频最忠实的受众,也是创作者最想抓住的那群人。

第二拨呢,就是批判者。

这部分人里男女都有,年轻人居多。

女的会说:“恶心!一把年纪了还搞这种软色情,物化女性!”“穿成这样给谁看呢?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男的可能会说:“伤风败俗!老年人的脸都让你们丢尽了!”“这不就是网络乞丐吗?为了点流量脸都不要了。”

他们站在道德高地上,对视频内容和评论区的“老头们”进行猛烈抨击,言辞激烈,个个都像是正义的化身。

然后是第三拨人,这拨人成分最复杂。

有的是支持大妈的同龄女性,她们会说:“凭什么女人老了就得是黄脸婆?我们也有追求美的权利!”“活出自我,别管别人怎么说,姐姐你最棒!”

她们把这看作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对年龄歧视的反抗。

还有一些是纯粹看热闹的,在两派言论下面来回拱火:“楼上说得对!”“楼下别激动!”“打起来,打起来!”

就这样,一个几十秒的视频,因为一个标题,硬生生变成了一个吵得不可开交的战场。

点赞数几十万,评论数好几万,转发也上万。

流量,就这么来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这只是个开始。

这种现象不是一个个例,你只要给其中一个视频点了赞,平台的算法就跟闻着味儿的狗一样,立马给你打上“喜好此类内容”的标签。

接下来,你的信息流里,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更多的“王阿姨”“李大妈”“赵姐姐”。

她们的背景不同,长相各异,但视频的套路,标题的风格,评论区的生态,几乎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已经不是个人行为了,它形成了一种“内容矩阵”,一个庞大的,专门生产和消费“熟龄美”的流量闭环。

02

那么问题来了,这股风到底是怎么刮起来的?为啥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地往里跳呢?

说白了,就俩字:利益。

这背后是一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产业链,每一个环节上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干嘛,也知道自己能得到啥。

咱们先从最源头的创作者,也就是视频里的那些“大妈”说起。

她们大概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无心插柳”型。

可能最开始,人家就是个普通的健身爱好者,或者广场舞领队。

自己身材保持得不错,心态也年轻,就想着拍点视频记录下生活,分享下快乐。

结果呢,某一天,她可能就是随手发了个扭腰的视频,被某个“懂行”的流量贩子看见了,或者被算法偶然选中,一下子就火了。

看着后台蹭蹭涨的粉丝和那些火爆的评论,她可能一开始还有点懵,甚至有点生气,觉得被冒犯了。

但当她发现,粉丝多了可以开直播,直播间里那些喊着“阿姨我爱你”的“老头们”,刷起礼物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一个“嘉年华”三千块,一个“火箭”两千块,一场直播下来,流水好几万,比她辛辛苦苦上一个月班挣得都多。

这时候,你觉得她还会坚守最初那份“单纯”吗?

很少有人能抵挡住这种诱惑。

于是,她开始研究,什么样的动作更“好看”,什么样的衣服更“显身材”,什么样的标题更能戳中那些“老头们”的心。

她从一个分享者,变成了一个迎合者,一个专业的表演者。

第二种,就更直接了,是“专业选手”。

这些人背后往往有MCN机构(也就是网红孵化公司)在操作。

这些机构对平台的流量规则研究得透透的。

他们发现,市场上对“少女感”的追逐已经是一片红海,竞争太激烈了。

但“熟龄美”这个赛道,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于是,他们开始批量化地寻找、包装和打造这类“大妈”网红。

他们会去健身房、舞蹈室、模特队里物色人选,要求就是:年龄40+,身材不能走样,最好有点故事感。

找到了人,就开始进行全方位的包装。

教她们怎么拍视频,怎么写文案,怎么在直播间里跟粉丝互动,甚至怎么应对那些负面评论。

“大妈这身材老头们馋不馋?”这种标题,就是他们反复测试后得出的“流量密码”。

他们知道,这种标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争议,而争议就等于互动,互动就等于更高的推荐权重。

对于这些机构来说,视频里的“大-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产品,一个流量入口,一个赚钱的工具。

她们的喜怒哀乐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的视频能不能带来足够高的播放量和商业价值。

所以你看,无论是“无心插柳”还是“专业打造”,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流量变现。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所有人都吸了进去。

03

说完了创作者,咱们再聊聊这个局里另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平台。

你以为平台不知道这些视频是啥性质吗?

它们比谁都清楚。

平台的后台,有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工程师,他们设计的算法,能精准地识别出每一个视频的内容、风格,甚至每一个像素里隐藏的情绪价值。

当一个视频被贴上“大妈”“身材”“馋不馋”这些标签后,算法的大数据池里,立刻就能匹配到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潜在用户。

这些用户画像非常清晰:中年以上,男性,有一定闲暇时间,可能情感生活不太如意,喜欢在网上寻求一些刺激和慰藉。

算法要做的,就是把这个视频,精准地推送到这些人的手机屏幕上。

这个过程,就叫“精准投喂”。

你喜欢看什么,我就给你看什么,而且是加倍地给你看,让你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为啥平台要这么干呢?

因为它要的是用户停留时长。

你在这个APP上待的时间越长,你看的视频就越多,你看的广告也就越多。

平台的广告收入,就跟你的停留时长是直接挂钩的。

一个能引发巨大争议的视频,是算法最喜欢的东西。

你想想,你刷到一个这样的视频,觉得低俗,忍不住在评论区骂了两句。

你骂完,肯定有人来反驳你,你俩一来一回,可能就吵了十几分钟。

这十几分钟,你就被牢牢地钉在这个视频页面上了。

对于平台来说,这十几分钟就是纯粹的“有效时长”,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至于你们在吵什么,内容是高雅还是低俗,平台根本不在乎。

它就像一个赌场老板,只关心场子热不热闹,客人多不多,流水高不高。

至于客人在赌桌上是倾家荡产还是发家致富,跟他有半毛钱关系吗?

当然,平台也要做做样子。

舆论压力大了,或者上面要来检查了,它们就会搞一波“净网行动”。

封禁一批账号,下架一批视频,发个公告说“我们对低俗内容零容忍”。

但这阵风过去之后呢?

那些被封的账号,换个马甲,换个名字,又回来了。

那些被下架的视频,换个BGM,换个标题,又重新上传了。

因为需求还在,利益链条还在,算法的底层逻辑还在。

这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很快又长出一茬,甚至长得更茂盛。

因为地下的根,也就是那个庞大的用户需求和商业利益,从来就没被动过。

所以说,平台在这场流量狂欢里,扮演的是一个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

它一边制定规则,告诉你什么不能碰。

一边又通过算法,默默地鼓励你打擦边球,因为那才是流量的源泉。

它才是那个最大的“老头”,对所有能带来流量的内容都“馋”得不行。

0.4

创作者为了钱,平台为了流量,那咱们这些普通用户,也就是屏幕前的你我他,在这场游戏里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咱们才是这个金字塔最底层的基石,也是最终的“燃料”。

咱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每一次点赞、评论、转发,都在为这个流量机器添砖加瓦。

咱们以为自己在自由地选择看什么,其实咱们看到的一切,都是算法精心设计和筛选过的。

咱们以为自己在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其实咱们的喜怒哀乐,都成了平台用来计算“用户粘性”的数据。

咱们可以把用户也分成几类,看看他们各自的心理。

先说那些在评论区高喊“馋”的“老头们”。

他们真的就那么“馋”吗?

可能有一部分是。

但更多的人,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和认同感。

他们在家庭里,可能是一个被忽略的丈夫,一个被嫌弃的父亲。

在工作上,可能早就退居二线,没人重视。

他们的情感和欲望,在现实世界里被压抑着。

到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他们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宣泄口。

在直播间里,他们只要花点钱,就能得到主播“大哥”“榜一大哥”的吹捧,得到一种久违的、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

他们刷的不是礼物,是存在感。

他们馋的也不是那个具体的大妈,而是一种年轻时求而不得的幻想,一种可以掌控和被崇拜的感觉。

这其实挺可悲的。

再说说那些激烈的批判者。

他们真的是在维护社会公德吗?

我相信一部分人是出于真心。

他们觉得这种内容败坏了社会风气,尤其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但也有不少人,他们的愤怒,可能来源于别的地方。

比如,一些年轻女孩,她们看到这些“大妈”靠着并不算顶级的颜值和身材就能轻松收割流量,而自己辛辛苦苦拍的vlog,做的干货分享,却无人问津。

她们的愤怒里,夹杂着嫉妒和不平衡。

再比如,一些中年女性,她们被家庭和工作压得喘不过气,身材走样,容颜憔悴。

她们看到视频里那些光鲜亮丽的同龄人,心里可能不是滋味。

她们的批判,可能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你虽然身材好,但你低俗,我虽然胖,但我道德高尚。”

当然,还有那些纯粹就是喜欢当“网络警察”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能找到喷点,享受那种指点江山、教训别人的快感。

你看,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心理动机。

而算法,恰恰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这些弱点:欲望、嫉妒、愤怒、空虚、窥私欲……

它把这些情绪全部量化成数据,然后用这些数据来构建一个让我们每个人都沉迷其中的信息茧房。

我们在茧房里吵得越凶,茧房就越厚。

我们越是觉得自己在独立思考,可能就越是被算法牢牢控制。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05

聊到这儿,咱们得往深了再挖一层。

这个现象背后,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

首先,是女性的价值困境。

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年女性开始有勇气去展示自己的美,去对抗“人老珠黄”的刻板印象,这本身是一种进步。

她们通过健身、保养,努力活出更好的状态,这值得尊重。

但另一方面,当这种展示被“馋不馋”这种标题框定之后,她们的价值,又被拉回到了最原始的、也是最单一的维度上:那就是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

她健不健康,快不快乐,有没有思想,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她的身材,能不能引起“老头们”的兴趣。

这形成了一个悖论:看似是女性解放,本质上却是更深层次的物化。

一个女人,无论她是20岁,还是60岁,她获得社会关注和认可的主要方式,似乎仍然是她的外貌和身材。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这种风气,也给所有女性制造了新的焦虑。

年轻女孩怕老,中年女人怕丑。

现在,这种焦虑被进一步放大了:你老了也得保持“少女感”,你当了妈也得是“辣妈”,否则你就是失败的,就是“黄脸婆”,就要被“馋”别人的老公嫌弃。

这是一种新的、更残酷的审美绑架。

其次,是中老年群体的精神空虚问题。

无论是视频里的大妈,还是屏幕前的老头,他们的行为,都折射出这个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缺失。

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变化,很多中老年人面临着退休后的失落感、子女离家后的孤独感。

他们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于是,他们转向了网络。

网络给了他们一个看似热闹的世界,但这种热闹,是真的吗?

靠刷礼物换来的“爱情”,靠看擦边视频获得的“刺激”,能真正填补内心的空虚吗?

恐怕只会让空虚变得更大。

当他们关掉手机,回到现实,那种巨大的落差感,可能会让他们更加无所适从。

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回头看一看,为这些被时代甩在身后的中老年人,提供更多有温度、有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关怀?

而不是任由他们被资本和算法当作“行走的钱包”和“流量包”来收割。

最后,是整个社会内容生态的劣质化。

当“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常态,当所有人都发现,搞擦边、制造争议比认真做内容更容易火、更能赚钱的时候,还有谁愿意去啃那些硬骨头呢?

还有谁愿意去做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需要长期投入的优质内容呢?

我们的屏幕,将被越来越多这样速食化、低俗化、同质化的内容占领。

我们的时间,将被这些毫无营养的“精神鸦片”一点点吞噬。

我们的大脑,将习惯于这种简单、直接、粗暴的刺激,慢慢丧失深度思考和审美鉴赏的能力。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的文化产品上。

如果我们每天都沉浸在“馋不馋”的问句里,那我们的下一代,又会成长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环境里呢?

这事儿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想想。

06

那么,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或者说,这事儿有解吗?

从监管层面来说,当然需要更严格、更精细化的管理。

不能再是那种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净网”。

平台的主体责任必须压实。

不能再让它们一边喊着“零容忍”,一边又给低俗内容大开流量绿灯。

比如,是不是可以建立一种算法审查机制?对那些明显利用人性弱点、制造社会对立的推荐逻辑进行限制和纠正。

再比如,对于那些反复违规、靠打擦边球牟利的账号和MCN机构,是不是应该有更严厉的惩罚措施,比如永久封禁、列入行业黑名单,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但说实话,光靠“堵”是堵不住的。

只要有需求,有利益,就总会有人找到新的空子。

更重要的,可能还是“疏”。

一方面,是建设更多元、更健康的文化产品。

我们的主流媒体,我们的公共文化机构,能不能也放下身段,学习一下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去制作一些既有营养、又好看、又能吸引人的内容?

能不能为中老年群体提供更多属于他们的、高质量的线上线下活动?

比如,线上的老年大学公开课,线下的社区兴趣小组、志愿者活动等等。

当他们的精神世界被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填满时,自然就不会那么容易被那些低俗的内容所吸引了。

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我们作为用户,其实是用自己的“指尖”在投票。

你给什么样的内容点赞,你就在支持什么样的内容。

你在什么样的地方花时间,你就在塑造什么样的网络环境。

也许我们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当千千万万的人都开始对那些低俗、无聊的内容说“不”,都选择去支持那些有价值、有温度的创作者时,改变就会发生。

我们可以做的很简单:

看到那种引战的标题,直接划走,不给它贡献任何一个点击和停留。

看到评论区在吵架,不要参与,不要去当那个被情绪裹挟的“燃料”。

发现好的内容,用心的创作者,不吝啬你的点赞和分享,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

这就像净化水源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少扔一点垃圾,多保护一下源头,水才可能慢慢变清。

当然,我知道这很难。

人性的弱点就在那里,算法的诱惑也无处不在。

让我们放弃即时的、简单的快乐,去追求那些需要思考和耐心的东西,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但如果我们连这点清醒和自制力都失去了,那我们和被算法投喂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最终,我们是想当一个清醒的“人”,还是一个被圈养的“流量”,这个选择权,其实还在我们自己手里。

这事儿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牵扯到技术伦理、商业利益、人性弱点和代际沟通等方方面面。

指望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政策就能彻底解决,那是不现实的。

但至少,我们得先看到问题,承认问题的存在,然后开始去思考,去讨论。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们到底在看什么”的时候,也许就是改变的开始。

我们不能一边骂着环境差,一边又随手扔着垃圾。

屏幕前的你,每一次划动手指,都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所以,下一次再刷到“大妈这身材老头们馋不馋”的时候,你会怎么选呢?

是点进去看看热闹,还是头也不回地划走?

这个简单的动作,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创作声明:本文基于公开网络现象分析创作,主要信息来自对短视频平台相关内容的观察和公开资料。

文章在尊重事实基础上进行观点表达,所有事实描述都有据可查。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思考,不代表任何立场。

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理性讨论。

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