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又好奇。河北张家口老太堆出两三米山被清走十二车

你能想象一位七旬老太把自家堆成两三米高的“宝贝山”,最后被清出十二车垃圾吗?答案是:真有其事,地点在河北张家口,过程既热闹又让人心疼。

清晨到深夜,三楼阳台往外抛的东西堆成小山,几乎把一楼住户的阳台挡住。工人白天用小车拉了约十车,夜里又来两辆大车,总计十二车,车身写着“港域环境”。镇里出面协调专车,女儿女婿自掏腰包雇人清运,社区和清运队通力合作,忙到深夜十二点多才收尾。有人形容这场面像打拉锯战——一边是清理队,一边是老太一会儿同意一会儿又翻拣回去,工人要不停安抚,家属在旁监督生怕丢了真金白银。

▶ 现场既有抱怨也有温度

邻居的怨气有理有情:整栋楼都是蟑螂,楼道堆东西存在明显消防隐患。街道办和社区工作人员直言不讳,这是公共安全问题,易燃物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但清理并非冷冰冰的执法——女儿女婿在场,工人边干活边劝慰,邻居小声安抚,大家尽量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顾及老人的感受。

▶ 背后是伤痛,而非简单的“懒散”

社区打听到,老太并非靠拾荒为生,家里条件不差,老伴每月有四五千元退休金,之前拆迁还有两套房。真实的触点在伤痛:独生儿子开饭馆去世后,老人开始大量捡东西。这些“宝贝”不是为了赚钱,更多像是一种情绪的替代——对逝去的寄托、对不安的填补,囤物仿佛一把虚构的安全锁。

专家提醒,这类囤积行为有可能发展成病理性的,需要精神卫生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和家属的经验也说得清楚:一次清理解决不了长期问题,回收、再收、再清的拉锯往往会重复出现。更稳妥的做法是建立制度化帮扶——定期上门、耐心谈心、配合专业清运和心理疏导,并制定长期随访计划,避免单靠“今天把东西拉走”就万事大吉。

我看到的是两种力量同时在运作:一边是居民对安全和卫生的正当期待,另一边是伤痛里逐渐膨胀的孤独与执着。处理类似情况,既需要速度也要温度,既要把安全隐患消除,也要把人的尊严顾全。你身边如果也有“宝贝山”,你会选择轻声陪伴、耐心劝导,还是干脆来个“断舍离式”的速战速决?社区和家庭又该如何分工,才能既保安全又保尊严?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