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顿离职后,她的直播计划藏着哪些新变化?

“你说,离开一座久居的高楼,是该带着行囊,还是空着双手?”7月18日,顿顿的直播屏幕里,弹幕飞速滚动,问题像个钩子,画面那头的人目光明亮,和往常一样,笑起来带点自嘲的俏皮。这是顿顿“单飞”后的首次亮相。一间300多平方米的新直播间、70多人的新团队、全新LOGO和远比以往还要密集的评论与问号。他坐在那里,卸下了“东方甄选主播”这一戏服,重新为自己上妆。

和董宇辉那场喧嚣的“出走”相比,顿顿用的是另一套剧本。没有大旗、没有众人簇拥、没有团队成员跟随——离职的那天合同到期,简单又体面,一个人收拾好自己,和公司说了声“再见”。这是他与老东家的最后一次默契配合,也是新人生旅途的起点。有人感叹“白手起家”,有人质疑“资金与声量都跟不上”,可顿顿本人,似乎对所有未知都露出了兴致盎然的表情——宁愿放弃束缚,也要争一份真正的自主。

“你怕吗?”直播间有网友刷出这样的问题。旁观者也好奇,面对中央平台慷慨支持与全网期待造就的“董宇辉现象”,顿顿单枪匹马是不是只剩下了孤独?但顿顿说:“北京、杭州的头部机构都来联系了,我还是想保留足够的自主权,最后才选了广州这家公司。”他用了“希望”这个词,而不是“只能”。俞老师也主动伸出了橄榄枝——消息一出,弹幕里有人调侃:“俞老师现在的心情,一定跟夜航船上的掌舵人不太一样吧。”

东方甄选自然不会视而不见。失去一个高黏性的主播,每一个用心打磨的共鸣场,都不可复现。俞敏洪的关切背后,有着挑战,也有焦灼,更多是行业的一种复杂情绪发酵:如果顿顿能“复制董宇辉”,那所谓的头部团队,难道真成了“流水的主播,铁打的品牌”?

在绝大多数双向奔赴的离职故事里,利益掺杂、旧友拉拢、资源争夺早就见怪不怪。可顿顿直播团队七十余人,却只有他一个主播。“我不打算带人,”他补一句,“未来路还长,但现在就想一切靠自己试试看。”他没把自律当流量标签,反倒淡化了创业的孤独和开局的艰难。阅读陪伴、助农公益、文旅探访……规划蓝图层层展开,既像是“与辉同行”的翻版,又处处都印着他自己的名字。

很多人事先并不知道顿顿会在这天开播。可当天直播间里,掌声与祝福像洪水猛兽一样涌来,礼物翻滚、刷屏不止。一位老粉悄悄留言:“其实守着你的人,从来不多——可你一说话,我们都很安心。”这种平实的陪伴感,是数据和热搜难以量化的东西。而顿顿,也正是靠着这样的情感温度,在流量、声量、资本之外,为自己和团队埋下了第一颗靠谱的种子。

对于新直播时代的创业者来说,资源和起点已然变得次要。顿顿的选择,显然更接近一种“主动性革命”——宁要土壤里的惊喜,不要温室中的温暖。直播首秀的数据至关重要,但那不再是唯一考核标准。老品牌担忧人才流失,新团队则在期待成功案例下一个“拷贝粘贴”。有人忐忑,有人看热闹,唯独顿顿自己,举重若轻。

有人在评论区发问:“你怎么看现在主播换代的风潮?能长久吗?”气氛一度凝固。顿顿笑了笑,没正面回复,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最基础的那些事——陪大家读书,聊聊生活,推荐点好的东西,这些我不会放下。”这或许就是他给行业带来的一个另类启示:在流量焦虑泛滥、团队争夺加剧、新旧更替扎推的大背景下,真正能扎根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可被感知的“真实”。

如果顿顿最后也成功了,东方甄选那些还在“稳定岗位”的主播,还会不会期待自己的“高光一刀”?队伍的稳定性会不会塌陷?恐怕已经不重要。比起谁能笑到观众、平台、内容生产者们,都更愿意看到一个又一个具备生长力和人格温度的“顿顿”跑出各自的轨迹。比起背后资本、起步资源,反倒是那份单枪匹马和不服输,成为了最稀缺的底色。

你觉得,这样一批敢于“断舍离”的新主播,会掀起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如果有一天,你也必然要选择“带行囊还是空手而行”,会不会和顿顿一样,勇敢一点,再野一些?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