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蒸汽弹射器企业变成中企,五角大楼面临难题:航母数量或将大减

美国海军如今遇到个前所未有的难题:已经丧失了自己制造蒸汽弹射器的本领。

听起来确实有点搞笑,一个被说成拥有“世界最强工业体系”的国家,居然搞不出自己航母所依赖的关键设备。更讽刺的是,这项核心装备的制造能力,现在却由中国把握着。

大家都知道,蒸汽弹射器可是现代航母的“核心”部件之一,它能在几秒钟内把重达数十吨的战斗机从静止推向空中,这可是决定一艘航母战斗力的重要指标。不过,现在美国已经没有公司具备量产这种设备的能力了。

曾经专门为美国海军提供蒸汽弹射器的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Babcock & Wilcox,简称BW)军工部门,最近宣布破产。它一倒,意味着美国长达70年的航母工业体系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断裂点。

乍一看,这事像是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的倒闭,但实际上,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军工体系长久以来存在的结构性难题。

这二十年来,美国海军把所有资源和关注都放在了新一代“电磁弹射”技术上,觉得蒸汽系统早已过时。从2000年代后期开始,五角大楼几乎停止了蒸汽弹射器的采购,BW公司在没有新订单的情况下,不得不缩减生产线、裁员、停产,技术团队逐渐老化,供应链也断裂,最终走向倒闭。

冷战那会儿,美国的军工体系之所以那么厉害,不光靠资金的豪掷,还靠那份“持续性”——不管是航母、战机还是坦克,皆有稳定的生产节奏,配套产业链也完整无缺。

到了21世纪,军工体系逐渐走向“金融化”,企业更关心短期利润,而忽视了长远的研发投入。政府的军购合同周期拉长,许多关键环节逐步失去了自主造血的能力,而蒸汽弹射器,就是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如今美国海军准备重新搞蒸汽弹射器的生产,可一查发现,“模具都没了”,就算临时启动个新项目,也缺乏技术团队和核心零件的供应链。工业实力不是按个按钮就能搞出来的事,恢复可得费点工夫。

美国军方心里想着,电磁弹射才是未来航母的标配,能省着点维护费,提高起飞速度,还能减轻甲板上的震动,是蒸汽弹射的理想替代品,可实际操作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

美国最新的“福特级”航母,实际上是用来试验电磁弹射技术的实验平台,自从服役那天起,这艘号称“21世纪航母革命”的庞然大物,就一直陷在技术故障的泥淖里。系统不稳定,出故障频繁,维护起来也是麻烦得很,导致它的出动次数远远低于预期。有报告甚至说,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可靠性,大概只达到了当初设定目标的三分之一。

于是,军方内部出现了争议——是不是该重新采用蒸汽弹射呢?可问题也就在这儿,大家一看回头,才发现那条曾经熟悉的工业路已经塌了,走不通了。

而且这一切可不是在战火纷飞中发生的,而是在和平时期的自我折腾,技术转型带来的阵痛本可以控制得住,但因为美国军工体系的碎片化和预算 politics,一下子问题就被放大了。如今五角大楼既不敢彻底抛弃电磁系统,也没法回到蒸汽时代,只能在夹缝中拼命维持着。

相反的是,中国却在静悄悄地进行一场工业传递,不声不响地赶超。

早在80年代,北京的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就作为中美合资企业正式成立,主要从事高压锅炉、热能设备等工业设备的生产。到2018年,这家公司完成了股权回购,变身为中国的国有控股企业。两年后,生产基地从北京石景山搬到了曹妃甸,一个崭新的高端装备制造园区逐渐成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