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见邓亚萍紧张搓手,球技三十年,偶像面前变迷弟

你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是真的强大到什么都不在乎?见过风浪、带着团队突破一个个不可能、年收入几十个小目标的人,碰上自己心里的偶像,其实也一样会小心翼翼,像个追星的普通人。这不,魏建军,一个干着一千亿生意的车企大佬,在见到邓亚萍的时候,紧张到搓手都停不下来。这画面,让人觉得特别真实。

有人会问,怎么堂堂魏总还能这么“憨”?你以为光有钱、有头衔、有话语权了,就没了小心思、没了小胡同串子似的那点激动劲儿?你看魏建军见到邓亚萍,笑得像孩子,一句一句说“您是我的偶像”,还拉着打乒乓球。这可比什么行业领袖舞台发言要真诚多了。这时候,别说车企老板,哪怕是马路边卖冰棍的叔叔,但凡遇上了自己心里认过、敬过的人,谁不激动?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机缘遇到,遇到了也没微信视频流出来——咱没那么多镜头给咱拍。魏总这会儿给咱打了个样:牛人也有粉丝心,牛人有了柔情,也让人觉得他挺有意思,挺接地气儿的。

要说魏建军,这人除了造车厉害,打乒乓球也是超过一般人的。不是说参与个运动啊、应酬一下。他自己说,有三十年球龄,平时没事就找人切磋。你说他混个乒乓球界业余排行榜,可能真有点水平。那他为什么还追着邓亚萍学?力量的背后是崇拜,而且咱中国人最吃的一个“认真”二字。你能做到极致,不管是车,还是球,还是生意,其实骨子里都对某个高度有种莫名崇敬和羡慕。魏建军说:要好好向邓亚萍请教,其实潜台词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咱啥时候都不能觉得自己天老大我老二。

我就在想,这种偶像的力量,是不是咱们每个人一生都绕不开?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魏总这背景、这身价,见了哪个大人物不应该是对方紧张才对?可是偶像这种东西,是精神层面的,跟你钱多钱少、职位高低没啥直接关系。邓亚萍一个打乒乓球的,60岁的魏建军,能为了她激动搓手。其实质是什么?大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想成为但还没成为的那个“理想版自己”,正好邓亚萍身上某个地方,点燃过了魏建军“少年的梦想”,让他觉得,这人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所以你看见,他在车企那是威风凛凛,在偶像面前是个狂热“小迷弟”——这种反差和情感,才最让人动容。

再说邓亚萍,这可是中国体育真正的传奇。连续14年世界顶级选手,还拿到过18个世界冠军,还是奥运四金得主——试问这种人谁不佩服?有些人天生就该站在头把交椅。更难得的是,这么大的荣誉、这么多掌声,邓亚萍后来没有沉迷商业、没有“变味”,而是回头做体育解说员、关注青少年公益,整个气场里那种单纯和执着还在,反而越发有味道。你说她为什么如此有影响力?那是因为她除了成绩之外,还有种咱中国人见了都认同的拼劲儿、倔劲儿——这种人做偶像,是货真价实的。

魏建军追星能追成功,我觉得其实并不夸张。就像很多人会调侃自己“追星无门”,但其实那叫“没勇气”,要么就是咱没有“资格和偶像同场交流”。可继续问一句,真让你跟偶像面对面,你会不会像魏建军一样手都搓出汗?其实大概率会。所谓“偶像”,本质上就是你心里供起来的那个“高度”,哪有容易攀登上的?偶像碰见真粉丝,也能体谅“少年心”,才送了签名球拍,这场面,一语万千情。

你看现场,魏建军和邓亚萍打球,边上站着一群小孩子,小孩子们瞪大眼睛,眼里全是憧憬。这场景让我想起来,中国人的榜样为什么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就是因为有像邓亚萍这样的“榜样里的榜样”,有像魏建军这样的“大佬里的小粉丝”。榜样不是用来光敬仰的,更是用来“点燃”的。

不过话得说回来,现在是个“偶像井喷”的年代,快手、抖音啥的一刷,网红、达人、小明星一大把,可是真正让人心服口服成为“楷模”的还有几个?有人自诩流量有多高、粉丝多少万,我想说:粉丝和“崇拜”,是俩事。崇拜里带着尊重、带着挺直腰杆的那种“服气”;粉丝有时候就像“围观”,得点乐子、聊点新鲜。魏建军见邓亚萍,搓手、激动、求签名,这一切,隔着屏幕都让人觉得挺动容,原因就在这儿。

我挺喜欢网友的评论:“连千亿车企老总见了女神都像小学生,大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会藏。”说到底,每个人之所以有偶像,是因为人总要相信一件事:比现在更好的自己是存在的,而偶像正是那个样板。正如魏建军追星、切磋球技,不是“偶像滤镜”单纯花痴,而是十几年、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喜欢和敬重,遇到一个真正懂球、懂生活、能带来力量的人,忍不住就“动心”了。

但这种真诚,反倒和当下的一些“追星套路”完全分割开了。你看现在的粉圈文化,动不动就撕番位、控评、打榜,一时间混淆了偶像与流量之间的界限。可魏建军追邓亚萍,这一份“把偶像看成榜样”的纯粹劲儿,让人又想起了,早些年咱追巨星、敬老师的那种激动和热烈。这种简单的喜欢如今已经不多了。各行业大佬其实在外是披着盔甲,回到偶像面前、童年面前,就只剩下普通人的胆怯,和渴望。

邓亚萍给魏建军签球拍,其实就像是两代人的“对话”。一个从乒乓球领域巅峰走来、依然在影响年青一代的人,一个是企业界、拼搏三十年依然有“少年的热血”的车圈大佬。谁都有了不起的时候,但谁不是从仰望偶像起步,一步一步往前爬?一个“迷弟”的样子,本质也没什么“跌份”的,反而是提醒所有人:你别以为站得高了就没人可以仰望了,一山还有一山高。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牛人”该有的状态。做到顶尖,仍不迷失、还保留点赤子之心,随时能因为一个榜样的出现“眼睛亮一下”。王小波说过活在世上要有趣而不是有用,我加一句,要“有敬意”。如今这个世界太浮躁了,谁都想着怎么赢、怎么火,怎么变现,忘了本来最容易被点燃和持久支持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

魏建军追邓亚萍的新闻出来,正好给了大家一个“别把自己太当根葱”的提醒:你有金山银山,但有一颗简单、善良、容易被点燃的心,比什么都珍贵。不怕你一辈子没偶像,怕你人到中年心早就死了。能一直保持敬畏,活明白点,才是最大本事。

最后再设个问,咱们都有喜欢的偶像吗?还会因为某个领域某个人热泪盈眶吗?如果有,那你就还没老,还活得热烈。有一天连“搓手激动”的勇气都没有了,小心,你可能光鲜亮丽,但内心已经枯了。——咱这些“大人”,不就该有颗小孩心嘛?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