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赵本山17年,王亚彬如何活出真我惊艳内娱

【引言】

当"豆腐西施"王小蒙突然从《乡村爱情》消失时,谁曾想她正在伦敦皇家歌剧院完成高难度托举动作?这个在东北农村卖豆腐的姑娘,怎么一转眼就成了让英国芭蕾舞团总监惊叹的舞蹈家?更让人费解的是,当年她拒绝赵本山三倍片酬的橄榄枝时,银行卡里只剩几千块钱——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傻姑娘"甘愿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去赌一个看不见未来的梦想?

【正文】

2008年的夏天燥热难耐,王亚彬握着发烫的手机站在排练厅门口。电话那头赵本山给出的条件足够诱人:片酬翻三倍,保证后续戏约,这在当时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但镜子里映出她膝盖上新鲜的淤青——那是前天排练时留下的,为了一个空中转体动作,她已摔了十七次。

这个决定其实早有预兆。在拍摄《乡村爱情2》期间,有场戏需要她挑着豆腐担子走山路。凌晨三点的象牙山气温零下,她反复拍了二十多条,冻得嘴唇发紫。收工后没休息,直接赶早班机回北京参加毕业汇演。当她在舞台上完成《扇舞丹青》的最后一个定格时,突然发现自己的手指在不受控制地颤抖——长期在剧组和舞团间奔波,身体已经发出警告。

离开剧组后最窘迫时,她带着舞团在朝阳区地下室排练。潮湿的空气中混着汗水和铁锈味,有个姑娘练到呕吐,王亚彬默默递上温水,转身把房东催缴的房租单塞进包里。那天晚上她翻遍通讯录,最终没拨通任何一个制片人的电话,反而典当了母亲给的金项链,给团员们买了新的舞蹈鞋。

转折发生在2014年爱丁堡艺术节。她改编的《青衣》原本被安排在边缘剧场,首演后却引发轰动。英国《卫报》的剧评人连夜重写评论:"中国舞者用肢体重构了程砚秋的戏梦人生。"最戏剧性的是,当时台下坐着瑞士文化基金会的负责人,演出结束后直接堵在后台,开出全额赞助邀请她们去欧洲巡演。

这些年她创造了不少"第一次":第一个在伦敦萨德勒威尔斯剧院办专场的中国编舞,第一个获得奥利弗奖舞蹈杰出成就奖提名的亚洲艺术家。但鲜为人知的是,每次出国演出,她的行李箱里总塞着几包速溶豆浆粉——那是她在异国他乡想家时的慰藉。

【结语】

当我们在电视里怀念"王小蒙"时,王亚彬正在排练厅打磨新作品。这个倔强的天津姑娘用十七年证明:真正的铁饭碗不是某个角色,而是谁也抢不走的专业本事。就像她总对年轻舞者说的:"把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面包会有的,掌声也会有的。"所以啊,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只管低头赶路,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