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公分距离,郑智化“连滚带爬”进机舱,机场道歉就完了?

这事儿收尾收得利索,跟电影里掐掉反派所有废话直接快进到爆炸场面似的。

深圳机场一个滑跪道歉,郑智化大哥也鸣金收兵,一桩沸沸扬扬的“机场门”就这么熄火了。

皆大-欢喜,掌声雷动。

可我怎么咂摸着,这味儿有点不对呢?

像是一盘隔夜的回锅肉,虽然油光锃亮,但总有点不新鲜的腻味。

机场那封道歉信,写得是真有水平,堪称当代甩锅文学的典范。

轻轻一笔,就把万吨责任卸到了“一个开升降车司机个人的恶劣行径”上。

我差点就信了。

这操作,跟班主任抓到全班作弊,最后揪出那个递纸条的说“就是他带坏了风气”有啥区别?

一个庞大体系运转中的冷漠,最后让一个底层操作工背了全部的锅,高,实在是高。

咱们倒带,回到那个让人血压冲上天灵盖的下午。

郑智化,唱着《水手》的那个硬汉,在人生的大风大浪里都没皱过眉头,却在一个25公分的台阶前,被逼到要“连滚带爬”。

操纵着升降车的司机,就那么冷眼瞅着,眼神里估计跟看路边一只蚂蚁没两样。

那25公分,在那一刻,它不是距离,是天堑,是一道冰冷的、赤裸裸的鄙视链。

然后,更绝的来了。

官方解释说,为了防止设备刮碰飞机,必须留有“20cm的高度差”,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安全操作规范”。

听听,多么伟光正的理由!

为了保护那坨冰冷的铁皮,人的尊严就可以先放一放。

这规定到底是保护安全的,还是保护自己免责的?

简直就是一张打印精美的“出事儿了你别赖我”的告示。

这玩意儿就像医生说,为了保证手术刀百分百无菌,所以我们决定用眼神给你做手术。

荒谬不?

这事儿要是孤例也就算了,可翻翻旧账,演员吴京当年拄着拐在机场不也被怠慢过?

还有歌手李琛在底下留言那句“我也曾有过类似经历”,那叫一个扎心。

这说明啥?

说明郑智化的遭遇根本不是偶然,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服务体系里一个长期存在的、熟视无睹的BUG。

只不过这次,踩中BUG的这位,手里恰好有个能上热搜的麦克风罢了。

没这个麦克风的普通人呢?

他们被这25公分绊倒了,估计连个响儿都听不见,只能自个儿爬起来,把委屈和泥土一起咽下去。

舆论一烧起来,深圳机场那叫一个雷厉风行。

什么增加人手到两名,什么试点启用“前期已研发测试”的登机连接装置……我的天,原来好东西都有啊?

解决方案早就躺在某个角落里吃灰了,就等着一场公关危机来给它“开光”。

这波操作快得让人以为是按了加速键,可这速度背后,究竟是“闻过则改”的诚意,还是“赶紧删帖”的焦虑?

郑智化最后选择了体面,给了台阶,说了句“深圳是我喜欢的城市”。

这是他的格局,也是一种无声的博弈。

他知道,再死磕下去,除了消耗自己,可能也换不来什么更好的结果。

用一个强者的“退”,换来整个体系微不足道的一点“进”,这买卖,不算亏。

但是,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

我在想,如果下一次,下一个,遇到这25公分鸿沟的,不是郑智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坐轮椅的邻家大爷,他还能不能撬动这套“立行立改”的豪华套餐?

等热搜一过,那个新启用的“试点”设备,会不会又回去睡大觉了?

增加的那一个人手,会不会在下个季度的财报里,被当成冗余成本给“优化”掉了?

一场风暴刮来了道歉,也算是刮出了一点点进步的希望。

但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这种出了事才找补的反应速度。

真正的文明,不是看你的楼有多高,你的飞机有多快,而是看你愿意为那些走得慢的人,蹲下身子来多低。

所以,别急着鼓掌,那个关于“25公分”的问号,还悬在半空中呢。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