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资金流向调整,A股边际资金切换成关键
最近和朋友吃饭,聊起一个现象。
他说发现没,现在大家点菜的风格都变了。
前两年特火的那些融合菜、分子料理,菜单花里胡哨,一道菜配一个故事,现在好像没那么香了。
反倒是楼下开了二十年的那家老馆子,就靠一道红烧肉、一盘炒青菜,天天排队。
另一拨人呢,也不去馆子,专门钻巷子找那种神神叨叨的“苍蝇馆”,越是犄角旮旯、老板越是脾气古怪,他们越觉得是宝藏。
我当时就想,这跟最近的市场不是一回事儿么。
前段时间还被捧在手心的科技、成长叙事,那些讲着星辰大海故事的“分子料理”,突然就有点卖不动了。
而两拨人开始闷声发财:一拨是买了银行、煤炭、高速公路这类“红烧肉”的,股息拿到手软,股价还稳稳创了新高,突出一个踏实;另一拨是玩微盘股的,钻进A股的“苍t蝇馆”,在几千只股票的犄角旮旯里淘金,收益率也相当炸裂。
剩下那些守着“科技兴国”大菜的兄弟们,就有点尴尬了。
指数没怎么跌,甚至还涨了,但自己的账户绿油油,天天在算相对收益,情绪价值亏得一塌糊涂。
这种感觉,我们通常叫“风格挤压”。
说白了,就是牌桌上的钱,它们的口味变了。
而搞清楚这钱的口味为什么变,比预测它明天会流向哪里,要重要得多。
我们来捋一捋这个事儿。
首先要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市场里不同参与者的“记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对于追求绝对收益的险资、社保这类“配置型”资金,他们的第一要务是“活下去”。
每年要有稳定的现金流进来,支付各种刚性负债。
所以他们算的是一笔“财务安全垫”的账。
一个资产,不管故事多性感,如果估值在天上、分红看心情,那在他们的表格里,优先级就是不如一个每年能稳定贡献5%现金流的“老登板块”。
所以你看,当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这阵风刮起来的时候,这些钱会本能地从“梦想”缩回到“现实”。
银行、红利股,就是他们最坚实的“现实”。
这不是什么新策略,这是他们的生存本能。
另一拨,是量化资金。
这帮“算法信徒”的记日志方式更纯粹。
他们不听故事,不看研报,不搞信仰充值。
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因子:动量、波动率、市值、估值……最近微盘股为什么这么猛?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量-化策略在这个“小市值”因子上,形成了巨大的、正向的循环。
只要策略有效,资金就会涌入,然后进一步强化这个因子的表现。
这是一种基于数学和概率的“自我实现”,跟这家公司是干嘛的、老板靠不靠谱,关系不大。
好了,现在牌桌上两个最大的玩家,一个在买“确定性”,一个在买“因子”,那原来靠“讲故事、博弹性”为生的那拨资金,比如很多公募基金和游资,他们的处境就很微妙了。
以前市场好的时候,基金经理可以“漂移”。
嘴上说自己是价值投资,实际持仓全是热门的TMT。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在牛市里你好我好大家好,没人追究。
但现在不行了。
一方面,监管开始严查这种“货不对板”的现象,出了细则,相当于给这些“赛车手”的赛道装上了护栏,你不能随便变道了。
另一方面,连续几年的风格极致演绎,让基民也学精了,一看你漂移,亏了钱就骂,赚了钱也觉得你名不副实,赎回潮说来就来。
所以,你看,一个结构性的变化正在发生:监管的“紧箍咒”,正在逼着一大批主动型基金,回归它们的“配置属性”。
一个本来应该买大盘价值的基金,现在就得老老实实去买,不能再去追小盘成长了。
这个变化是深远的。
它意味着市场上那部分最“活泼”、最擅长“煽风点火”的钱,正在被戴上镣铐。
结果是什么?
市场的整体波动率会下降。
那些曾经动不动就拔地而起的“题材妖股”可能会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稳健、更加“慢吞吞”的风格轮动。
这解释了为什么科技股回调,而整个市场并没有崩盘。
因为资金不是恐慌性出逃,而是有序地“换仓”。
从高波动、高弹性的梦想资产,切换到低波动、高确定性的现实资产。
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该怎么办?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我赶紧把科技股卖了,换成红利股不就行了?”
千万别这么想。
如果你总是在后视镜里找答案,那你永远都在给别人抬轿。
今天你看到红利股新高了,兴冲冲地冲进去,很可能就成了阶段性的“接盘侠”,然后眼睁睁看着科技股企稳反弹,你又得开始算那笔“情绪亏损账”。
投资里最昂贵的行为,就是“跟着感觉走”。
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去预测下一个风口,而是构建一个能“抵抗”风口变化的体系。
第一,算清自己的账。
你得知道自己是什么类型的钱。
你是未来二十年用不到的养老钱,还是明年就要用的装修款?
前者可以多配置一些“梦想”,后者就必须老老实实守住“现实”。
不同性质的钱,天生就该有不同的仓位配比,这是纪律。
第二,放弃“完美择时”的幻想。
风格切换,从来不是“叮”的一声,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启。
它往往是一个反复拉扯、充满噪音的过程。
你以为风格切到价值了,结果成长股一个反弹,能让你怀疑人生。
为了吃那口不确定的肉,没必要躲开每一顿必然要挨的揍。
涨的时候拿住了,跌的时候扛住了,一个周期下来,收益率才可能是正的。
频繁操作,坐电梯的概率远大于坐火箭。
第三,理解“值博率”这个概念。
现在去追一个已经创了新高的红利指数,和你去配置一个已经从高点回调了30%的科技ETF,哪个“值博率”更高?
这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于你对未来的判断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但至少,你要开始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看谁最近涨得好。
市场的风格就像一个钟摆,总是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来回摆动。
当所有人都在为梦想狂欢时,现实的引力就开始积聚;当所有人都在拥抱现实的安稳时,梦想的种子又在悄悄发芽。
我们普通人,既没有能力精准预判钟摆的拐点,也没有必要为此焦虑。
我们能做的,是在构建自己投资组合的时候,就提前给“梦想”和“现实”都留好位置,然后用定投、用纪律、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度过那些钟摆不在自己这一侧的“难熬时光”。
毕竟,在牌桌上活得久,比偶尔赢一把大的,重要多了。共勉共戒。
最新资讯
- 2025-11-24天津KYB-C3压力变送器 扩散硅液体气体压力传感器的效验
- 2025-11-24眼光决定高度:从徐工到华为的选择之路
- 2025-11-24浏览器跳转微信小程序码方法有哪些?
- 2025-11-24识破主力陷阱!炒股老司机量价组合技巧,教你稳操股市胜券
- 2025-11-24买股不再被套最安全买入法竟如此简单高效
